美文网首页
问题因研而明

问题因研而明

作者: 王爱霞_6662 | 来源:发表于2020-11-21 23:57 被阅读0次

      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5(2)答案探讨:

5(2)中,《水调歌头》中天上人间两徘徊的诗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答案是前两句,有老师提出应该是后两句,当时质检组通过研讨确定学生答这两句都对,这样评判恰当吗?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思是苏轼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地高风寒,自己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产生“归去”想法。 “我欲”说明“乘风归去”仅仅是作者的一种打算。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说明作者这种打算并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词人内心不再矛盾,不再徘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表现词人天上人间两徘徊的诗句不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肯定天上比不上人间,所以对天上没有留恋之意,更没有徘徊之意。

          而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句较为恰当,但需加上“高处不胜寒”这一句,因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半截句,意思不完整。因此该题答案应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语文是主观性比较强的学科,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有一个比较恰当符合文意切合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研读文本,理清文本内容,领悟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鉴于对语文学科理解的多元性,以及我本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性,所以每次批改试卷时,我都强调老师们认真看试卷,研讨试题,补充参考答案,统一评改尺度,以便答案更科学准确全面,保证成绩的有效性。

        思路因理而顺,问题因研而明。学无止境,对语文教育教研的探讨,永不止步。

         

相关文章

  • 问题因研而明

    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5(2)答案探讨: 5(2)中,《水调歌头》中天上人间两徘徊的诗句,是“起舞弄清影,...

  • 教因研而专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他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他就会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他就会对自己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更...

  • “研”途因你而精彩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平安夜,然而还有一部分朝五晚十,奋笔疾书的考研党 祝今天考研的师哥师姐顺利通过

  • 2018-02-28

    来自学生的问题,课程教材的,教法的,教学技术的,教学评价的问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研而优则仕(富,普)...

  • 不如

    有问题不如没有问题。 自诚而明,自明而诚。

  • 引得春风渡玉关

    明者因境而变 何必潦草

  • 练字练出好心情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愚者因书而智,黯者因书而明,贱者因书而尊,俗者因书而圣。 自古以来,没有圣人不好学,没...

  • 有感而发(节选)

    因爱而生, 爱可以打开天空。 因梦而追, 梦可以打开未来。 因观而想, 观可以打开自然。 因诚而明, 诚可以打开信...

  • 【课堂习作】“磨难”之篇外篇

    篇一 “我知道的”(九二班 崔钰明)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行动而成功,更因磨难而改变。 ...

  • 微笑!

    花因微笑而美丽, 风因微笑而轻柔, 人因微笑而优雅。 给自己一个微笑, 让心情豁然开朗, 不为昨天而懊恼, 不为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题因研而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cy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