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亲子教育简友广场
连“孔融让梨”都不再备受推崇,这件更糟糕都事却有很多家庭仍在做

连“孔融让梨”都不再备受推崇,这件更糟糕都事却有很多家庭仍在做

作者: 雪屋随思 | 来源:发表于2022-11-21 18:11 被阅读0次

    “融四岁,能让梨”。

    想必大家小的时候都没少被耳提面命着向这位道德水平远高于常人的孩子学习谦让,可是慢慢的这样的要求似乎就变了味,我们被要求让出的不再是一个小小的梨。

    孩子的糖果,孩子的玩具,孩子对公平的渴望,甚至孩子的尊严,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要求“让”的。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了,难道我们不应该教孩子谦让和分享吗?难道要助长孩子的霸道和自私吗?

    作为家长,我们的出发点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孩子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希望孩子可以学会分享,可以大气、谦让,可以不对物品过度执着。

    但是很多家长似乎并不了解被动的“让”和主动的分享之间的区别。

    “让”,是对物权的漠视,是我们要求孩子放弃对自己所有物的权利,这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敢面对自己的需要,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

    至于主动的“分享”,那是建立在清晰的物权之上的,是以清晰的边界感为基础的,让孩子有尊严,也可以做出主动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常会要求孩子“让”呢?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很多家长懒惰。

    当几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发出的分贝足以刺痛我们的双耳,所以对我们来说最省力的方式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其中的一个孩子让步,然后世界就恢复了清静。

    其次,很多家长并不真正认可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他们并不认可孩子拥有的物权。

    所以会要求孩子去让渡他们的所有物,并美其名曰,这点小东西,这点小事情,你怎么能这么计较呢?一点都不大气。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眼中的小东西,在孩子眼里的重要性可能并不亚于爸爸的劳斯莱斯和妈妈的爱马仕。如果是劳斯莱斯和爱马仕,我们还能轻描淡写地说出,没什么可计较的吗?

    孔融当年“让”的行为是主动的、自发的,如今我们要孩子学习的“让”,却常常是被动的、违心的、被强迫的,这就是我说“孔融让梨”在如今已经不再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但是比被要求“让”更糟糕的是什么呢?

    是许多家庭都在使用的教孩子“让”的方式。

    之前我听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故事:

    一位女士去拜访自己的朋友,这位朋友的孩子很热情地把自己的小零食拿给这位女士。

    女士夸奖了孩子的懂事,为了表示自己对孩子拿过来的零食的喜爱,就直接将零食塞进了嘴里。

    结果孩子却哇哇大哭了其来,指责女士抢了自己的零食。

    女士一脸困惑,孩子的家长也十分尴尬。

    后来女士才知道,家里的长辈为了教育孩子学会谦让,常常会讨要孩子手里的零食,等到孩子把零食让给长辈后,长辈就大力夸奖孩子的谦让行为,然后又将零食作为奖励还给孩子。

    家长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可以学会谦让,并试图通过表扬强化孩子的谦让行为,可是这样的表扬强化的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把零食拿给长辈,不仅得到了表扬,还拿回了自己的零食,这在孩子的角度看来,自己不过是配合长辈进行了一个“分享”的表演,自己什么都没有失去,还得到了表扬。

    所以孩子会在客人来时,也主动表演“分享”,希望能够得到表扬。

    但是客人并不知道这是一场表演,愉快地接受了孩子的零食,这下子孩子就傻眼了,他可没有想真的让出自己的零食呀。

    所以呀,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够真的让孩子学会分享,只是让孩子学会了表演分享。

    有的家长又要问了,那我如果问孩子要了零食,表扬他,然后收下零食,孩子是不是就能学会分享了呢?

    也许,我们的表扬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学会分享,但是依靠表扬建立其来的行为模式是很难持久的。

    孩子会因为想要被表扬而分享,可是如果下次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表扬呢?他可能就会觉得分享这个行为没有意义了。

    而且,如果孩子只是因为被表扬才分享,那他们在和小伙伴们相处的时候是很难得到类似的表扬的,自然也就没有分享的动力了,这也就和我们想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加分的初衷背道而驰啦。

    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呢?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让”和分享之间的区别。

    所谓的分享,是建立在拥有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建立物权的边界感,什么是孩子的,什么是家长的,什么是全家人共享的。

    家长的东西孩子不能随意取用,全家人的东西不用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东西家长也不代替孩子做主。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会谦让,那也不是要求孩子放弃对自己东西的拥有,而是建立起一套对家中每一个人都适用的规则。

    比如,一盘水果,由家里最年长的长辈先挑,然后是父母,最后是孩子取用。

    这条规则看似简单,却能够让孩子从小就建立长幼有序的意识。

    但这条规则执行的最大难度反而来自于长辈,很多长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会下意识地说:孩子先吃孩子先吃,我不用了。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我见过的身边的大部分孩子都根本不计较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的,反而因为总是被喂各种食物而烦恼。

    所以相比之下,让孩子建立起长幼有序的意识反而是更重要的事。

    这不是要求孩子“让”,这是尊敬长辈的规则,有了明确的家庭规则,孩子慢慢去遵循,进而内化,就自然能够了解到谦让长辈的内涵。

    其次,让孩子放心地拥有

    对于孩子自己的所有物,我们要让孩子放心地拥有。

    孩子学会分享,愿意自发分享的前提,是孩子明白,自己不会因为分享而失去自己的所有物。

    试想想,一个孩子,如果每次把玩具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分享都要担心自己的玩具会不会被送人,那还会愿意拿玩具出来分享吗?

    一个孩子,如果每次把零食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分享都要担心自己会不会再也吃不到这款零食,那还会愿意拿零食出来分享吗?

    孩子只有相信,自己拿出来分享的玩具能拿回来,自己拿出来的零食自己想要也还能吃到,那孩子才能安心往外拿呀。

    我们要让孩子相信,是他的东西,我们不会强迫他放弃,这是孩子对所有物拥有安全感的前提,也是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和边界感的重要一步。

    被尊重过的孩子,拥有过物权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认可他人的物权。

    最后,引导孩子体会分享的乐趣所在

    我前文中提到了,光靠表扬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是难以长期奏效的,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才能够让孩子有持续不断分享动力。

    最初的时候,在让孩子放心拥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表扬来让孩子进行分享的行为。

    在孩子进行了分享之后,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挖掘内在的感受。

    比如,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刚刚我看你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诶,你觉得呢?”

    “你把自己的小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吃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呀?”

    让孩子感觉到分享过程中的快乐,才是孩子愿意坚持分享的根本动力。

    强迫孩子“让”,不能帮助孩子学会分享,还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

    学会分享,要从孩子安心拥有开始,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分享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孔融让梨”都不再备受推崇,这件更糟糕都事却有很多家庭仍在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en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