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想法
慎独是一种境界

慎独是一种境界

作者: redcohen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6:53 被阅读27次

    慎独 [shèn dú]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何谓“慎独”?“慎”即谨慎,“独”即单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处或无人注意之时,也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逾矩,不越轨。在欲望前,紧锁心扉;在诱惑前,莫动贪心。这是中国儒家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

    怎么才能达到“慎独”这种境界呢: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来看下古代贤人曾国藩是如何做的。

    曾国藩一生修身立德,力求心静,严格内省,秘诀只有五个字:诚、敬、静、谨、恒。诚,是待人真诚;敬是为人谦虚、做事认真;静,指心态安宁、放松;谨,是谨言慎行、说实话办实事;恒,是持之以恒的意思;而慎独,是自省自律的最高境界,一直贯穿曾国藩的后半生。他认为“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他著君子慎独论,认为“慎独可将欲念遏制到隐蔽,刻不间断地遵循自然之理。因时时内省而无愧于心,故可以心胸安泰”。

    曾国藩要求自己慎独,坚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他从(1839年)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在1842年10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国藩自称,素有忿狠不顾习气,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务当力主求静,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

    32岁那年,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天天写《过隙集》,就是为了念念欲改过自新。曾国藩还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反观自己,在独处时,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严格地执行作息计划? 是否会偷懒、会有不公之心? 想想看,还是挺难的,慢慢修炼吧。

    又想到了人有群体性盲从的一种倾向,就是《乌合之众》里面讲的。比如说,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人的危害程度都会大大放大,这已经不能简单用法不责众之类的理论解释。我们自己平时聚会时,在喝酒K歌时,是不是也会有点让自己都觉得自己夸张的行为做法?

    于是乎,我们要修炼慎独,也要修炼慎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慎独是一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eu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