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10-22 星期五

2021-10-22 星期五

作者: 徐Ares | 来源:发表于2021-10-22 22:30 被阅读0次

    本周整体的学习进度并不快,但内容很丰富,从儿童的心理历程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能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沟通。其实,这些故事也好,道理也罢,并不是仅仅为了让我们了解孩子,更多的是我们回望自己的童年,找到当年遗失的自己,然后让我们再次在这样的感觉中,填补自己缺失的部分,完成一次完整的成长。

    第五章的前五节,我们看到了感觉、情绪、心理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和层次。也理解了,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都很慢,而我们大人却一味的要求他们要加快。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停留在了,了解他们为什么慢,而忽视了为什么我们会要求他们快呢?

    为什么我们虽然一边说着要关爱,要体贴,要有耐心,可另一边,却是我们严厉的指责,冰冷的面容,威严的声音?我们的当下是如何产生?我们这样的当下,又会让孩子们拥有怎样的未来?那个未来就真的是当下的我们所期盼的吗?

    疑问总是在读书和探讨中不断更新,但经过第六节的系列故事,我们似乎又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但又似乎没有准确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一个个例子,都是5岁左右的小朋友,用他们儿童思维的智慧,帮助我们梳理了我们当下的复杂逻辑,让我们返璞归真,看到了那些杂糅的线团里,那个闪闪发光的原始的线头。

    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他并不是我们父母的孩子,他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要为这个时代作见证,做改变,而我们这些上个时代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着当下的执行者,开始他们的表演,用他们的内心认知去构建新的时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

    毕竟人类是群居的物种,我们不能单独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所以我们需要与人交流,在最初的人际交往中,孩子们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处理最初的人际关系呢?

    通过这些5岁孩子的故事,我忽然发现,这个小朋友的圈子,也和我们成年人的一样。充满了很多问题和疑云,但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感觉着彼此的关系,然后他们又会回到原点,回到他们交朋友时的初心,然后就会有一个新的变化和改变。

    无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会慢慢接纳这些事情,就算是痛苦,他们需要时间去独自抚平,他们依然可以在完整的感觉和内化之后,继续回到最初的原点。这个时候我好想明白了《那些年》那句歌词,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这是一句多么朴实,但又多么难的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随时回去,因为他们是用感觉去感悟,然后通过情绪的梳理,内化所有的感觉,建立完整认知,再然后,他们可以回到最初的平常心。而我们成年人呢?被社会的规则洗礼之后,似乎多了很多猜忌和尔虞我诈,少了纯真的感觉。我们喜欢分析,不是去感受;我们追求速率,不是完整;我们争强好胜,不是平淡做自己。

    是我们变了太多,忘记了曾经的初心,也可能是我们童年的成长并不完整,我们无法完整的认知和面对所有问题。此时,读着书中的文字,我忽然悟道一个事情。我需要感谢,感谢我的儿子,是他的出现让我开始回望自己的过去,去找到自己迷路的时刻。我更应该感谢爱,是这份爱,让我可以为了儿子去改变。

    爱是什么,其实还是我们当年留下的那个感觉的印记,那个印记也是我们父母留个我们的珍贵纪念。这份爱无限宽广,但它有界限,有自己的安全区和底线。书中的老师和父母也都非常优秀,是这样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获得完整成长的机会。

    不自觉的对比之后,我发现身上的问题还是不少。今天和同事聊天,讲述昨天的故事。同事告诉我,虽然我在努力改变和成长,但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不要什么都去给孩子延迟满足,有些满足就要留在当下解决。

    无论书本还是实际生活,我们都需要走出去,试一试,然后多交流,在修正一下,继续带着爱去试一试。今天的内容不多,故事性很强,不过里面还是有很多道理在其中的。下面,我根据共读的问题,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10月22日共读内容: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第6节)

    请回顾并思考:孩子最常见的一个动作行为是什么;他是如何被家庭环境所影响的;再细细的回顾一下你的童年,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说在孩子当下高频出现的动作行为,无疑是生气。但生气的实际原因虽然种类颇多,但要是关注其内在根源,就一条。每次生气,都是他们没有更好的掌控对方,让他有了一种被挑战,说了不算的心理历程。

    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呢?没有读书之前,我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现在我结合书中的内容,仔细回忆和分析了一下,觉得这样的心理历程,都是家庭影响的。

    作为父母,我们习惯了下命令,习惯了要听话,习惯了指责,习惯了约束。正是我们这些约束,让孩子学到了,与人交流就需要这样对待他人。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因为你推了我,你拿了我的本,而是他们在和自己的父母对抗,在找寻父母的影子。这个时候孩子自己是觉察不到的,需要觉察和反思的是我们家长,只有我们自己反思了,觉悟了,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获得更完整的成长历程。

    孩子们的当下是我们这些父母在影响着,那我们的影响又被什么力量牵引呢?就是我们的童年,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我们也经历过同样的心理历程,不过那时候没有人会用爱和自由的方式去关爱我们,我们的过往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无法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和规则。

    我们无力抗争,也无法挣脱。所以,当我们成为家长的那一刻,我们坚定地说不要和以前一样,就好像我们那个时代是全民向左走,而我们现在又毫无顾忌的一致向右走。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寻求一个平衡,或直接放弃左右,而选择让孩子自己走呢?

    我们童年被压制、被约束、被打骂,这也让我们很多人都有逆反叛逆的心理,所以我们需求远离,去离家很远你的地方。其实不是为了更好的追求生活,只是想逃离那时的环境,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罢了。

    我上高中本来想学文科,可父母家里的长辈一致要求我必须学理科,然后的然后,我就顺从了,选择了理科。这样的选择,让我内心留下了淤堵,所以后来的生活中,我喜欢自己做决定,但一旦我极力坚持的都会以失败告终。那时候,只知道自己不适合做决策者,其实并没有理解,这是我们心理历程的淤堵,需要我们回看的时候,自己再让自己回到那个心境,梳理开就好了。

    当我们远离的时候,当我们有能力出去的时候,我们恰恰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人。我们在潜意识的层面停下了脚步,想摆脱的内容,让我们都信手拈来的用在了身边人的身上。潜意识不上升到意识,这就不是完整的成长。

    单纯的说教,会滋养心理历程的淤堵,不如放开手脚,设定界限和规则,然后就他们自己去感觉、感知,然后在独立内化于心,建立属于他自己的认知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10-22 星期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h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