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看电影《哪吒》,电影剧情我现在模糊了,但那句被导演刻意放大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至今记忆深刻。人到中年难免思考宿命论的问题,但这是个无法证伪的命题。哪吒导演却通过主角对命运的抗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居士,通过自己的经历开篇立题告诉大家:命运本有定数,但可以通过行善改变,即“天造命,人立命”。没有主观能动性,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抛出这个立命之学的主题后,了凡居士告诉我们三个立命的方法:改过、行善、谦虚。作者认为行善之前要先改过,但我认为是同时发生的。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后,过自然改了,善同时就行了。倒是作者改过行善的措施现代人用的很好。了凡先生有个功过本,名曰“治心编”,每日反省自身后,详实记录自己一天的过错和善行,让自己保持觉照。现在很多老师教导学生写思想日记反省自身。
作者认为为人处世应该随缘济众,劝普通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并考究了善行背后的10种道理,其中有3个道理我印象最深:一是心诚,沽名钓誉的行善是自欺欺人,因为起心动念鬼神是知道的。二是圆满,行善不执着于善,不求理解不求回报,否则功德都不圆满。文中引用了佛法的三轮体空,更明确地阐述了圆满善行的概念。什么是三轮体空呢?比如用钱财接济别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就是三轮体空。这样的善行,就算布施一斗粟也可以种下无边的福报,布施一文钱都可以消弭千劫的罪过。如果没有空我,执着于自己的善行,就算布施万两黄金,福报也不够圆满。作者用“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来总结,这就是无我的菩萨境界。静,没有起心动念,不造业;动,无我布施,是大福报。三是有众生,“有众生”这个词是我编的,这个怎么理解呢?这里作者讲了两个故事:一是鲁国的子贡赎回在外国做奴隶的本国人,而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当时鲁国法律明文规定是要奖赏的);二是子路救溺水之人,接收了被救家属的答谢。世俗人眼中,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是不好的,而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虽然子贡本意是好的,但受赏就是贪财会成为舆论导向,那以后谁还做好事?!一个人行善不能只看眼前,只论自己得失,或只论一时影响,要考虑教育和引导更多人甚至后世的人。文中这么描述“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关于行善改命背后的原理了凡居士没有讲。有位大菩萨讲过,广结善缘多行善事,善报熟的快、熟的多,逆缘恶报熟不了。当善报足够大时,恶报就不会熟了,命运自然就改了。
文中最后里面还讲到一个观点:谦虚是个很重要的美德,天地人鬼神都很看重。曾仕强老先生曾经讲过:易经64卦中,只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古话讲满招损,谦受益,不是没有道理的。
了凡居士将护持正法归为一种善行。我认为不只要护持,还要适时适地弘扬。就像了凡先生的这本书就是弘扬正法,后世多少人受其影响,功德无量啊。
秒句摘抄: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