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余热尚存,本周继续学习行为经济学的书《助推》,而且这本书正好是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本人的作品。
助推在我看来习惯的养成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霸王硬上弓的强推,强制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引导型的助推,通过鼓励措施自愿入局。
不能单纯的讲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虽然第一种方式让人感觉很粗暴,但如果从结果去考察的话,某些场景下也有可取之处。
==强推和助推,要因地制宜==
强推型的霸王硬上弓,这是强势的一方为了达到目的常常采用的办法。《助推》一书提到的某些国家器官捐献的例子虽然说是助推,但我觉得多少带有强制的意味。公民只要不主动填报不同意,就会被默认为同意捐献器官。很多时候,沉默的大多数是游离于同意和不同意之间的。
作为ZF来讲,完全有能力实施这种方案,而且这种方案确实也帮助到了很多的病人。从结果看,依然是一种有益的助推。
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用于平等关系之间。例如在私塾学习群,不可能提一个方案说不同意写作文的请投票,这样得出的结论只会是一个笑话。只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引导。
==强推,如果有收获也不错==
我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这个事件当中,我就是被强制的对象,但最终也收获颇丰。
2015年我们单位经历了阵痛,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之后,我们不仅奖金停发,还要退还前一年的。这种状态下,人的工作积极性是可想而知,部门负责人这个职位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更不幸的是,我在领导的威逼利诱下,接下了这个活。我本来只想安安心心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件事一度让我很抵触,甚至动了走人的念头。
虽然不情愿,但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慢慢的学习管理。在尝试如何去调动别人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多么颓废。虽然平时工作还算认真负责,但很多闲暇时间都用来玩游戏,看电视。随着视角的改变,自己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和工作上,身边的同事也受到感染。
在这个岗位上,不仅学习到了管理经验,眼界也更高了。因此从结果来看,是一种有利的助推。
当然,这样的强推,受到抵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大部分人更愿意接受鼓励型的助推。
==还是助推更贴心==
我在一篇笔记里分析了私塾目前的学习状态,大部分都还是在坚持学习。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分制的助推作用,这个学分以后可以用来兑换私塾的产品。
但是学习笔记和每周作文大家坚持得不是很好。我分析除了有些人确实精力不在这上面,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毅力不够放弃了输出。
认知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把思考输出,形成文字。因此在二班做了一些尝试,把处于动摇状态的同学吸引过来。
我很赞同蔡叔在一次北大分享活动中讲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付费用户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去发现的。因此想去培养大家来写笔记是不现实的,要做的只能是去发现,并助推一下,让这一部分人形成良性循环。
=01=
第一步我们想到的是提高大家参与的主人翁意识。由班委评选作文改为轮值评选机制。
以前评选结果班委说了算,这样让大家感觉离自己很远,现在轮值评委主席由自荐产生,再由主席组织评选团队。这样只要有意愿的都可以加入进来嗨,目前轮值评选已经实施了三期。
=02=
第二步我们采取了赞赏的方式,只要提交作文的都有赞赏,虽然奖金寥胜于无,却很有意义。
这个灵感来自于我第一次在简书收到赞赏的经历。当时我非常兴奋,还对自己说等到了一百元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庆祝一下。于是就尝试了一下这样的方式。等赞赏超过一百,说不定已经写作上瘾,不用助推了。
使用微信公众号提交又没有打赏功能的,或其他无法进行赞赏的方式没有进行补偿。因为我们觉得直接发红包的方式会有点变味。
赞赏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成都线下聚会活动得到了蔡叔的鼓励,由此获得了一笔班级基金。成立班级基金的消息公布以后,还有两位同学主动捐款。不过考虑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再接受其他同学的捐款。
=03=
到目前为止,我们班的每周作文数量保持得不错。由于大家的坚持,写作的质量也有所提升,我们班优秀笔记的录用率一路飙升。这样的助推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众说纷纭。想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小时候学钢琴的例子,有人说受益终身,也有人说毫无价值。被强推的过程很虐心,但如果有好的结局,回头看会感激那段经历;助推里面也有很多温柔陷阱,一不小心就被套路。因此我认为过程结果都重要,当然最好是过程美好,结果圆满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