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296)上

详注《随园诗话》(1296)上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3-05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六·三五】

    余在李晴洲家,见高南阜山人小像,须眉奇伟,颇似先大夫。晴洲为言:山人宰歙县时,人诬以赃。卢抱孙转运两淮,营救甚力,有指为党者,并卢谪戍。故山人诗云:“几曾连茹茅同拔,却为锄兰蕙并伤。”卢和云:“不妨李固终成党,到底曾参未杀人。”山人诗才敏捷,制府尹文端公试以“雁”字,操笔立就,警句云:“无意回波风错落,有时泼墨雨模糊。”又曰:“落霞点出簪花格,骤雨催成急就章。”尹公喜,将欲荐拔之,而公调云贵矣。

    李晴洲,即李朗(生卒年不详),字晴洲。清江宁人。诗人。其他不详。与蒋士铨有交游。蒋有《喜晤秣陵李晴洲(朗)作·其一(庚辰)》诗。

    高南阜,即高凤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今山东青岛市胶州市)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雍正初,以秀才举孝廉方正科,授官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后经盐运使卢见曾保荐,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泰州分司任职(具体职务不详)。乾隆二年(1737)受卢见曾被诬案牵连入狱,经抗争辩白出狱。不久风痹症发,右臂残废。高凤翰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

    先大夫,音xiān dài fū,释义:1、意思是已故的大夫。《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国语·周语中》:“昔先大夫荀伯自下军之佐以政,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政。”2、犹先父。《后汉书·逸民传论》:“先大夫宣侯尝以讲道馀隙,寓乎逸士之篇。”李贤注:“沉约《宋书》曰:‘范泰字伯伦……薨,谥宣侯。’即晔之父也。”唐·穆员《河南洛阳县主簿郑君墓志铭》:“君事先大夫以闻礼为业,奉继太夫人以无违为志,孝也。”

    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位于皖南地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含今屯溪区)、婺源、绩溪、淳安、遂安、黄山风景区等地。隋开皇九年(589),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591),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元置江浙行省,歙县属江浙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徽州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初,直属安徽省,后多次变更隶属。解放后,属徽州专区、地区。1987年,属黄山市。

    卢抱孙,即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亦号澹园,山东德州人。因为卢担任过“两淮都转盐运使”,故称“卢抱孙转运两淮”。卢见曾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三年(1725),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后知安徽蒙城、六安县,升亳州知州、颍州知府、江宁知府、江西广饶九南道,乾隆元年(1736)任两淮盐运使,次年被诬下狱,四年(1739)获罪,五年(1740)谪戍塞外,九年(1744),冤案昭雪,补为直隶滦州知州,十年(1745)升为永平府知府,后迁长芦盐运使,十八年(1753)复任两淮盐运使。

    谪戍,音zhé shù,封建时代将有罪的人派到远方防守叫谪戍。谪,贬谪。戍,防守。出自汉·贾谊《过秦论》:“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例:《新唐书·杜淹传》:“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晴洲为言:山人宰歙县时,人诬以赃。卢抱孙转运两淮,营救甚力,有指为党者,并卢谪戍。”本条诗话中引李朗所述,与史实不符。卢见曾在安徽蒙城、六安担任过知县,在亳州、颍州等地担任过知府,而同一时期,高凤翰在安徽歙县担任县丞,后署绩溪县知县。因二人均好诗文,故相识而成好友。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经其保荐,高凤翰调至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泰州分司任职。高凤翰的具体职务有记载为“泰州坝监掣”,但“监掣”职务有定员,两淮(淮南、淮北)各置一人,秩正五品,掌管掣盐之政令,且有独立衙署。“淮南监掣同知署”驻在仪征,以高凤翰的资历,尚不够担任此职。另,其官职“泰州坝监掣”的记载,也与当时官制不符。或其担任的职务是“淮南监掣同知署”派驻在泰州的官员。高凤翰转任盐官后,既是卢见曾下属,又是卢见曾座上宾,二人友谊诚笃。卢被诬陷下狱后,高受牵连被指同党而羁押入狱四、五十天,后经其抗争辩白,方得出狱。时在乾隆二年(1737)。不久,高凤翰风痹症发致右臂残废,此后,遂用左手创作书画。

    几曾,音jǐ céng,意思是何曾;何尝。南唐·李煜《破阵子》词:“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宋·史达祖《临江仙》词:“倦客如今老矣,旧游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老汉活偌大年纪,几曾看见什么紫金锤?”

    连茹,音lián rú,释义:1、表示接连不断。《易·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唐·刘长卿《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诗:“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2、表示擢用一人而连带起用其他人。宋·苏轼《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诮;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九回:“袁既病死,黎、段登台,拔茅连茹,弹冠相庆,徐遂入任为院秘书长。”

    锄兰,音chú lán,典故,源见“当门兰”。指属下因对上司有所碍而被清除。《三国志·周群传》:“裕(张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后遂以“当门兰”指对上有所阻碍或不逊的下级。清·徐乾学《请告得旨留别诸公》诗:“入世囏虞忧履虎,当门芳馥怕锄兰。”明·汤显祖《送金溪吴继疏南祠》诗:“昔惜当门兰向楚,总拼睨柱璧归秦。”

    几曾连茹茅同拔,却为锄兰蕙并伤。这联诗的实际意思是:何曾有卢见曾升官而连带着提拔我的事情,反而因为上峰要治罪卢见曾而连带着将我下狱了。

    李固(94—147年),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东汉政治家、文学家,司徒李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好友,名震一时,曾多次被推荐于朝,未能接受。上疏直陈外戚、宦官专权之弊,拜议郎,历任大将军(梁商)从事中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大司农等职。汉冲帝即位后,任太尉,与大将军梁冀录尚书事。汉冲帝去世后,议立清河王刘蒜。梁冀不从,别立汉质帝刘缵。不久,梁冀鸩杀汉质帝刘缵,欲立蠡吾侯刘志。李固再次请立清河王,受到了梁冀的猜忌,被诬免职,遭到杀害。李固刚正无畏,一身浩气,是东汉中后期公认的忠臣楷模,时人以“北斗喉舌”誉之。《后汉书》说他著有“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凡十一篇”。流传至今的,只有《对策》、《上疏陈事》和《与黄琼书》等数篇。

    曾参杀人,音zēng shēn shā rén,典故,成语,指谣言反复传播,就会使人相信。比喻流言可畏。曾参:即曾子,战国时人,孔子的学生,以贤孝闻名。《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南朝·宋·鲍照《谢随恩被原疏》:“繇臣悴贱,可悔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

    制府,音zhì fǔ,意思是指制置司衙门,掌军务。由于清代的总督是最高地方官员,辖一省或两三省军民要政。故别称制军、制台、制府。

    尹文端,即两江总督尹继善。谥“文端”,故称。

    回波,音huí bō,释义:1、水波回荡。《淮南子‧本经训》:“嬴镂雕琢,诡文回波。”高诱注:“回波,若水波也。”此喻雕琢精巧。宋·秦观《浣溪沙》词: “见人无语但回波。”此喻以目传情。2、回波乐,又名“回波词”、“下兵词”。乐府商调曲,又舞曲。唐中宗时造。六言四句,开头例有“回波尔时”四字,故名。见《乐府诗集》卷八十《回波乐·题解》。《新唐书‧文艺传中‧沈佺期》:“帝诏学士等舞《回波》, 佺期为弄辞悦帝,还赐牙、绯。”清·吴伟业《赠武林李笠翁》诗:“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

    泼墨,音pō mò,释义:1、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挥洒在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唐·陆龟蒙《和五贶诗·华顶杖》:“拄访谭玄客,持看泼墨图。”《宣和画谱·王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 2、比喻天气或景物所呈现的暗黑色。宋·陆游《雪中》诗:“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清·黄景仁《真珠帘·花朝雨》词:“春阴泼墨人愁坐,把雨丝、牵下春雪如磨。”

    簪花格,音zān huā gé,意思是书法娟秀工整者。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后遂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明·王彦泓《即事》诗之五:“含毫爱学簪花格,展画慙看出浴图。”

    急就章,音jí jiù zhāng,《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撰的字书。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史上有不少书法家都写过。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三国·吴·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而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在本条诗话中,“簪花格”、“急就章”都是书法用语,都被用于描写水面在不同情况时的情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296)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il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