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并不是漫无目的。有些书,投入和产出不同等,那不如不看,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而有的书,值得读第二遍。手头拿起的这本《由内向外看世界》,确实是这样一本书。
日本人写东西,用的大部分是大白话,不故作高深,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好像这个大师坐在对面,用一些日常对话,已经能够把大部分他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完整。这是一种又温柔又很有力量的感觉。
品牌
通常我们拿到客户的设计需求就是设计一个杯子,一张海报,一个产品,一个 logo 等等。
这些信息通常我们叫做「点」,很多时候就在这个点上面做文章,而真正好的设计,在这个点上面,更要发散开去寻找「面」。千万不要把某个目标产品单独割裂看待,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你的独特主张,可能具有很好的设计感,但它难以融入这个企业,单独拎开,它也难以被冠上这个企业的灵魂。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作品不仅仅是设计上要出色,更要记得,它承担了母品牌的传播、企业文化的传达、品牌魅力的散发等连接「面」上面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车企越来越注重「家族脸」的打造,同一个品牌的车型在不看车标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很轻易地辨认这台车属于什么品牌,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车型至少在品牌传达上,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再来谈它的设计够不够出色。
这样的品牌思維,佐藤大也称之为「平面思維」——设计的平面化思考。一旦一个品牌确定一个设计风格,那么全球范围内的门店以及产品都保持一致,这种角度上的平面让消费者在任何层面上感受到的都是熟悉的感觉。
减法
在社会消费品过剩的如今,人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如何包装上面,这也直接导致了产品在设计的时候过度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而在设计上面做了太多的文章。每个人都想要脱颖而出,尽量让自己显得更加独特,炫目。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各家包装越来越花俏,而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困难。
日本设计非常讨喜的一点就是,他们总能让我们宁静下来,看似简简单单的设计背后,实则是深厚的设计功力。这就是佐藤大所说的「退一步」,要退一步来想,这个东西如何表现它最纯粹的一面。不需要太过复杂的东西,那些东西过于表面,过多的修饰只会让人抓不住重点,散失注意力,最重要的是,表现核心点。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够洞察到、抓住表现产品特点的核心。
违和感
关于「违和感」这点,第一次看认为是翻译问题,设计为何要强调违和感?难道不是应该让人看上去没有违和感的设计和空间更能让人舒服,并且接受吗?
但,如果一切都是平平庸庸,没有特别之处,却又难以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吧?而制造「违和感」也是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情上,做了不同寻常的结合。结果,一件有违和感的设计,但往往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最能抓住人心的,不一定是构思缜密的逻辑,而是那种一瞬间就能抵达人心的东西,这样的惊喜必定能够让他记住很久,每次看到品牌,便能联想到那个印象颇深的设计。
隐藏
做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两性上来讲什么是最诱惑的?那必然是半遮半透,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是一下子让你一览无余,又似乎没有了那个情趣。在欲露不露之间,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关注。
这就是「隐藏」的含义了。为什么要「隐藏」?一下子都看完了,人就没有多大的兴致了。所以做些隔断,适当将一部分隐去,有一点点想要去探索的想象空间。这在空间上尤其受用。
1.将人们能看到的东西遮挡住一部分,引导人们看得更远;
2.省略一部分结构,让表达变得干脆简洁;
3.隐藏周围的部分事物,强调对象物体;
4.进行反转设计,让人们进一步关注本应该在表面的东西。
最后
对于设计,我这种爱好者门外汉能够表达的不多。但通过佐藤大这几本书之后,确实能够感受到,设计这个领域也和其他领域一样,资本在哪里,哪块就越能够吸引到人才。到最后可能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却往往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设计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无论什么时候,设计师都不能忘记人的存在。总的来说,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思考创意和实际操作,在賦予物体、空间新的价值的同时,给我们这些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另外,设计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那些从前被认为无甚关联的思维和领域进行合理地连接和融合。
--
书籍信息
《由内向外看世界——佐藤大的思考法和行动术》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