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最初源自法国民间故事,后被《格林童话》收录。故事被几次搬上荧幕,情节有很多改编,但核心内容没有变,就是一个傲慢无礼自私的王子因嫌弃女巫丑陋而被女巫诅咒后变成野兽,女巫留下一朵红玫瑰,告知王子在花瓣全部凋谢之前如果能遇到他爱并且也爱他的女孩亲吻他,就可以恢复人形,否则将永远成为野兽。后来野兽遇到了女孩贝尔,因真爱解除了咒语。
97年迪斯尼推出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堪称经典;20年后又推出真人版,采用歌舞剧形式,人物、画面、场景精致繁复、美如油画,剧情也更加细腻、符合逻辑。
王子的生活,在女巫到来之前,一片歌舞升平、极尽淫奢。王子化着浓妆、戴着假发,看不出他的本来面目,华丽的外表之下是自私的灵魂。
王子的背景应该是母亲早亡,父亲(国王)不管。除了享受物质,他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没有人教他,他也未曾被爱过。
这很像一些被父母忽略的熊孩子,父母用给钱的方式弥补不能给予的爱,使孩子陷入物欲,缺乏规则感和同情心。
女巫化身为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婆婆来到王宫,就像试金石一样,勾引出王子内心的冷漠和丑陋。
我们嫌弃的,正是我们自己拥有又不愿意接纳的部分,荣格称之为“阴影”。
王子对美的追求和对“丑”的厌恶,反映出他的两极化与分裂位。这时候的王子,心理年龄还很小,他以为追求的极致完美的外形之美就是美,这是物理世界;而王子的精神世界,是一片荒芜之地,未曾开发。
人类的精神世界,须由母亲(或象征母爱的人)来开启。女巫就是王子的开启者,女巫手里的玫瑰象征着爱。当王子拒绝玫瑰的时候,表示他还没有爱的能力。于是女巫要求王子去寻找爱,并且给予一个期限。
“请不要以貌取人!”女巫在被拒绝后变成美丽但是愤怒和恶毒的女人,要惩罚王子。这种力量代表着超我,让淫奢无度的王子触碰到了边界,惩罚的背后是成长,是社会化的开始。王子需要通过规则来实现自我的成长,也意味着需要进入关系,不再是全能的目空一切的角色。
关系是双向的,是需要融合阳性与阴性,需要谦卑、妥协与合作的。
影片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一边是春夏盎然热闹无比的村庄,一边是寒冷衰败阴森恐怖的城堡,这也是分裂的象征。
“分裂位”是心理学家克莱因提出的一种婴儿的两极化的心理状态,极好或极坏,没有中间地带。
有些人虽已成年,但还是保留了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会引发很多心理痛苦。
王子变成的野兽的造型是这样的:水牛的角、狮子的皮毛、熊的爪子。这三种动物都是力量的象征,但又暗示着危险。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来看,王子的这种转变象征着一个男孩子从可爱稚嫩的童年期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包括喉结的隆起、腋毛的增多、阳具的勃起,都会使男孩子进入一种未知的恐慌的心理,同时具有了更强大的身体力量。为了掩盖内在的小男孩的恐慌,他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弥补心理力量感的不足。
青春期的男孩,充满了混乱,他需要从父母的保护中挣扎出来,宣示自己独立的主张,但又无法掌控真正的独立。所以我们会形容青春期的男孩“叛逆”,其实是他们在努力地成为“自己”。
电影中的野兽充满力量、愤怒、控制欲,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增加了绝望、委屈和无助。
贝尔的出现使死气沉沉的宫殿出现了希望的生机,变成器皿家具的仆人们热情高涨地安排野兽和贝尔的约会,以便魔咒解除,恢复人形。
可是真爱这个东西,不是用力、使计、安排就可以获得的。一旦说出“爱可以解除魔咒”,“爱”便成了解除魔咒的工具,真爱就会退后,所以茶壶太太阻止了烛台卢米亚的暴露。
贝尔因为父亲偷了野兽的一朵玫瑰,被野兽囚禁起来,贝尔为了救出父亲,代替父亲接受惩罚。贝尔的勇敢和爱的能力使故事有了转机,使即将到期的诅咒有了希望。
但是贝尔对野兽充满恐惧和怨恨,怎么可能爱上他?就像我们面对青春期特立独行、张扬跋扈的男孩,怎么可能欣赏他?
而男孩张扬跋扈的另外一面是勇气,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显露出来。
贝尔骑马逃离的时候遇到了狼群,野兽不顾危险驱赶了狼群,这时候我们心中的一股暖流潺潺流出,贝尔也感受到了野兽的勇敢和善良,所以她决定留下来照顾受伤的野兽。
贝尔就像镜子,映照出野兽内核深处的阿尼玛,温柔、保护、礼貌、体贴、顽皮的那部分开始出现。
镜映,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回应,在关系中知道“我是谁”。
野兽的爱的能力被唤醒,同时获得了贝尔的爱,这种爱是在看透面具背后的“真我”之后的欣赏。
“不要以貌取人”,不管是丑陋的野兽还是美丽的贝尔,他们内在都是善良和勇敢的,这是最重要的。
“真实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里这么说。
野兽经历了几年的阴暗和迷茫,和几天的醒悟和转变,这象征着青少年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混乱期,最后获得心智的整合,成为“成年人”。
最后一片玫瑰花瓣凋零,野兽即将死去,这时候女巫出现,用魔法将野兽变回王子。不管贝尔有没有开口说出“我爱你”,他们的真爱已经存在,这时候只需要一个仪式,就像成人礼,使成熟的模样展现出来。
由此可见,女巫是母亲的原型,她给了王子一个时间的期限和允许的空间,让王子去面对黑暗、经历危险、遇见真爱。这期间女巫没有插手,让我想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并不需要做什么干预,“允许”是最好的成长礼物。
再说说一个还算重要的人物“加斯顿”,他臭美、自大、傲慢、虚伪,像极了变成野兽之前的王子。
从心理学意义来说,他是王子分化出来的一个人格,就是王子的人格面具。他和王子即可重合,又互为阴影。野兽和加斯顿的搏斗象征着两个人格的博弈,青少年内在的黑暗力量和向上的阳性力量的博弈,只有后者战胜前者,青少年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否则将被阴影吞噬。
《美女与野兽》是一个关于青少年成长的隐喻故事,是一个关于人格整合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于成长的恐惧、担忧和化解的希望感。
“真爱可以拯救一切。”
爱是精神领域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链接,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