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今天写到NLP的第6条前提假设时,我发现这篇文章太难写了。
并非文字有多生涩,相反,“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这14个字显得再平白不过了。
是理解起来难吗?
也不是。
我想任何一个认得全这句话里所有字的小学生,在读完这句话的时候也都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那是什么难?
我觉得是用起来难——
因为我发现,哪怕读懂了这句话,做起事来的时候,大多还是逃不出原来的设定,会再次落入我们自己用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做法伪装好的圈套里而不自知,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的习惯,迎接习惯了的结果,活像是一场被上帝安排好的“宿命”。
这些习惯的思维和做法,如果导向一个期望中的结果也就罢了,可万一最终产生的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那可该怎么办呢?又再次向命运发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吗?
所以今天,我特别想用一个鲜活、深刻且自带“震撼”效果的例子来诠释这一条前提假设的深意。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和自己进行一场灵魂对话,最终选定了下面这样的命题——你有想忘却忘不了的经历吗?
我希望在这个命题上,我和你没有共鸣,虽然我觉得这很奢侈。
如果你有,我想问,这些年来,你有成功忘记过那些不想记住的什么吗?
比如——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的不堪……
有时候,我们走着走着就会惘然……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说过多少次,那些让我们身心疲惫的过往,决心就此忘记,重新开始,可在某个情景里触目时,偏又会不受控制地再次想起……
于是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下意识地拼命摇头,在心里大喝一声“停!忘了它”
但是
心里已经泛起了涟漪,心里头那一池乱流,继续放肆地撕扯你的记忆,同时可能给你带来恐惧、或者彷徨、甚至还可能是无地自容。而你,对此却只能无能为力,无力的叹息。】
以前,我觉得我就是在许多相类似的情绪里,被动着苟且地长大。
其实我们多想改变,却不知道为什么,“改变”就像个神话故事,我相信了它,而它始终消遣着我,几乎没有现过身。
这似乎很搞笑,我们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刻意练习,拼命提高记忆力,学会了记住,却竟然学不会忘记。
真是这样的吗?
不,也许我们只是在重复不能忘掉的做法而已。
当我拜入蒋安祥先生门下,愿为正本清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时,和师父一次不经意的交流,终于找到了方法,破除了这么多年来几成我“宿命论”的怪圈。
今天我把方法分享出来,给你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助你寻找不一样的结果。
从太极理论中,我们知道万物皆分阴阳,是谓“两仪”。而阴之至阴,为少阳;阳之至阳,为少阴;合而谓之“四象”。太极里的两仪四象相互依存,相互演化,相互流转。
假如我们想忘记一个人,一件事,以前我们习惯的做法是,一不小心想起就马上在心里喊停。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忘记,记忆反而“历久弥新”起来。
现在我们尝试新的办法,从这个太极的原理,把“它”好好想起,想到极致。
做法是——
主动地去尽力回忆这件事、或者这个人和你发生故事时,所有的细节。
包括那天的天气是晴是雨?晴有多晴?雨有多大雨?
天上有几片云?云彩是什么形状?估计云层有几米厚?透出多少光?光影流过的速度有多快?
故事里的每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每句话里完整的每个字,每个字发音的长短和轻重,说话的声高和音调;
每个人的容颜和表情,表情的幅度有多大,露了几颗牙,牙有多白,脸上有几颗痘,痘印结痂有多红,头上有几根银丝,眼角数出多少根皱纹
等等。
不用害怕也不用伤心,反正经历过了,现在你都好好的,多想一次又何妨。回忆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确定!不确定的话,再重头想一次,或者明天再想一次。不断问自己“是这样吗?还有可能是什么?】——就像一次大学毕业论文一样,反复验证。
通过实验,起码在我身上验证出来了,当我反复把一件事情回忆到极致时,我反而感到这件事竟然慢慢地越来越模糊了,再想再回忆,竟然原来伴随着回忆而生成的情愫也越来越淡了,再提起时,心情渐渐的变得不再浪澜壮阔了,平常、平静、平淡……也许,再过几年我可能触情想再生情时,也难了。
这个方法,你不妨一试。试好了可以和我分享。
通过这个方法,假以时日,我相信你也会最终忘掉你想忘掉的东西,所以,请别再相信什么“宿命”了,多年来忘不掉的,只不过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忘却的办法而已。因为,今天我想和你说的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而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