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讲为什么女性会对“妇女”一词有反感,追本溯源,“妇”原本化自“手持扫帚做家务的女性”,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一些文本中将“妇”一字,解释为“伏”、“服”之意。女性在古代的地位可见一斑。
除了意味着女性的地位低下、所有家务劳动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这个词还可能引发年龄焦虑——
我本来是不知道“妇女”一词的来源,但从小我就不太喜欢这个词。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妇女”总和“中年”合用。
妇女≈中年妇女,老、保守、朴素,带着些谦卑的姿态,这些都是“中年妇女”一词给我的印象。
其实很不合理,不是么?原本是两个中性的词汇,却拼凑出这样的略有消极意义的形象。
曾有国外的调查机构显示大众对年长的男性印象还可能会有“沉稳”、“优雅”等正面的联想,而对于女性则多是“衰老”等一类消极的词汇。(就不讨论什么男女双标的问题了,讲平权的文章很多)
在这样的价值观背景下,无论你是否认同,都无疑会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就像小时候的我,对“中年妇女”四个字嫌弃的不行。
不止保质期短,身边的人还为你画出条条框框——
“女孩得找个踏实稳定的工作。”
“趁着年轻,赶紧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
“都四十了还没结婚,她肯定心理有问题。”
女性仿佛一生都被人赶着走上一条极窄的路,周围的人还会美其名曰“什么年龄的人就该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我爹就一直觉得女性如果到了我妈的年龄,就不该在外表上多花精力和钱。保持美好的仪容是个人的选择,不是年轻女性的责任,也不是中老年女性的奢望。
幸而,在信息发达的现代,我们得以见到更多女性的姿态,他们也可以干练、自信,也可以温柔、坚定,每个人的面容都不尽相同,那为什么我们要以这些守旧的标签定义女性?
新一届“网红”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傅莹——
人们除了羡慕她优雅美丽的姿态,更多的却是感叹她与同龄人不同的那份从容、风趣。
与她同龄的人中如此出色的人不多,女性,更少。
英国达人(真人选秀节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一段拉丁舞惊艳了所有人——
【中文字幕】震撼全场 英国达人秀80岁老奶奶惊艳萨尔萨舞表演
这期节目正好是和我母上大人一起在看,她看的时候感慨不已:我到了她那个岁数绝不可能这么厉害。
顺带一提,家里的长辈对于国外一些健身有成的人,都会以“人种不同”来表明我们亚洲人不可能像他们那样。
很多年前,馆长曾经看过一部动画,具体细节已经遗忘了大半,但我只记得对某一个场景有着无限的憧憬:一朵画框中的花逐渐从小小的画框中伸展出枝叶,最终蔓延至整个墙壁。
那是一种耀眼的生命力、可能性。
花朵代表着动画中的一个人物。其实,现实中的每个人也都如此,家庭背景、成长经历、DNA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将我们框在一个圈子里,但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可能性。
正好刚才打开百度看到了这样的推送——
什么女孩子大多学不好理工科,人一老了脑子就不行什么的,很多一生都没拼命努力过的人却总喜欢给人泼冷水,好像他们总能预知未来。
看看这则新闻,不打脸么?
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定义,无论是女神节也好,女生节也罢,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祝你活成你理想中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