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读书
孩子的成长是不需要成人“教”的

孩子的成长是不需要成人“教”的

作者: 言不同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20:24 被阅读0次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爱和自由》

    大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生下来并非是白板一块,他们天生携带一种叫做“精神胚胎”的东西,这个东西引领着孩子探索世界,破译精神胚胎赋予他的生命密码,等到他们破译了这个密码的时候,自我也就随之建立了。这个自我的建立是一种作为人的完美状态。包含这种完美状态的人,蒙特梭利一共将人的状态分为4种状态。

    中间红色的部分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状态,蓝色的区域代表的是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区域表示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深红色的代表的是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精神病患者、违法者。

    按照蒙特梭利的说法,孩子在6岁之前都是自然而然的篮圈里的人,不用任何教育,不用别人打他、骂他,他自己就是会要追求完美。他的整个生命是向善、向美的,任何东西不可能约束他,包括一些世俗的道德说教,因为他远远地超越可这些世俗的东西。他一生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完善自己,并同时完善社会。

    但白色区域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靠经篮圈一点的人,他们麻木、平庸,一生的精力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他们是一群心力与自我分离的人。这一点后面还会详细说明。一类是更加远离篮圈,滑向最外围的人。他们是一群苦行者,他们容易受到诱惑,必须拼命地控制自己,才能避免成为品质低劣的人。

    我们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白色区域的人,一生平庸,时常自我挣扎。但可悲的是,正是这样一群白色区域的人正在教着蓝色区域的孩子,怎样做人。孩子内在的精神指导他不停反抗,大人不断压制,反抗、压制、反抗、压制,最后孩子的内在精神胚胎永远的安睡,成为了像白色区域里平庸的人,有的甚至会成为深红色区域里的危险人群。

    既然孩子可以自我发展,那么,成人需要做的就只是适时的引导就可以了。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孩子的感觉成熟的时候,加入相应的概念。

    《爱与自由》的作者举过她儿子的一个例子。

    作者的儿子1岁多还不太会说话,纵然每天不停的教他,一遍一遍的“灯、灯、灯;书、书、书”都还是没用。直到有一天,孩子要上卡车上玩。作者就带他上了卡车。那时刚好是夏天,仰头看到天空,天空的蓝色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辽阔、深远。孩子盯着天空看了很久,作者不知道天上什么东西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就指着天空说:“天”。孩子就说“颠”。孩子表达还不太准确,就一个劲儿的说:”颠、颠、颠 “。孩子学会了说第一个字,作者顺势就想让孩子多学一点,紧接着又教了”树。“。教了好些遍没有收获。根据孩子第一次学习”天“的经验,作者试想可能是孩子对”树“没有感觉,换一个”人“试试,孩子天天都接触”人“这个实体。果然,教了一遍就学会了。

    这里的天、人是语言,孩子对天对人有了感觉,大人适当的引导,孩子就能用语言捕捉住感觉,词语进而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做”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这种现象其实成人也有,比如书本里的一些地理知识,什么地形特点,什么气候特征,怎么都记不住。那就去那个地方,只要去一边,一生都能记住。

    所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觉。自己感觉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儿童通过这种不断的感觉、实践,将天生的精神胚胎实体化,形成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天才的来源。

    《爱与自由》中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我很受启发的。

    一个朋友的孩子,早晨在卫生间洗漱,他拿着妈妈的毛巾放到嘴里,一会儿又拿着一把梳子放到嘴里。然后不断反复,又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这时孩子其实就是对“软“,”硬“有了感觉。

    这种分辨事物属性的能力,何尝不是智力的一种体现?

    赋予儿童自由感觉、探索的空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另一个更加关键的是爱,父母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平等的爱。经常听到有父母说“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住,你就给我考出这样的成绩出来。”这不是爱,父母的爱不应该讲投资回报率。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爱是可悲的。

    爱是孩子的一切,再加上自由和适当的引导,相信孩子一定能找到自我,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成长是不需要成人“教”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r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