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真实的蒙古人(五)

真实的蒙古人(五)

作者: 木北北 | 来源:发表于2021-12-18 07:05 被阅读0次

          因为我近期创作的纪实小说《守》,内容赋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和创作环境,我又简略整理了五篇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思想理念、民族风俗等内容。

          前四篇的反响还超出了我的预想,看来友友们对少数民族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我很开心!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喜欢,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留到评论区,我尽自己所能的去解答。这最后一篇就介绍一下蒙古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最常见的一些节日庆典活动

          一、人文环保。蒙古人在对其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遵循自然法则,他们有意无意强化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道理十分简单,大草原是我们的衣食之母,这是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拿烧火取暖来讲,蒙古人首先烧的柴禾是牛、羊、马粪,而不是去砍伐森林,即使烧柴也是能拾一些干枝,他们决不因烧柴而砍掉活生生的林木。烧牛、羊、马粪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净化了草原,使草原生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水是生命之源,蒙古人从来都不会污染江河、湖泊、山泉,他们把污染水源的行为,视为大逆不道。

          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生我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种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

          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

          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喝、端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

          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也都如此。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

          蒙古人不擅玩文字游戏,他们在特别生气的时候也只会说两句“狠话”:

          第一句是:全身流血而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带有诅咒性质的话,已经达到了恶毒的极限。

          第二句是:你就不是个蒙古人!这是一种带有极大侮辱的狠话,每个蒙古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评断。

          二、常见的节日庆典活动

          成吉思汗纪念节。每逢农历三月十七,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

          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弭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来草原上游玩的最好季节,草长莺飞,骏马奔腾)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活动

          赛马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敖包节。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在蒙古语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

          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白节。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西里尔蒙文:Цагаан са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打鬃节。每年春季,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都要举行传统的打马鬃、整马尾、打烙印等活动。牧民提前把马群圈到牧点周边的草原上,套马手身着轻装马靴,骑着各自的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寻找到目标后,套马手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

          此时,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力士猛扑过去,把马摔倒在地。负责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经验丰富的骑手驯服后将马放归群。牧民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实的蒙古人(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vb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