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异乡人》——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异乡人》——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作者: 如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9:42 被阅读25次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
    只是,
    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异乡人》

    TIM图片20181211193938.jpg

    《异乡人》本身情节并不冗杂,小说记录了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死后,不觉悲痛,反而过着和平常一样的生活:和女友厮混,劝说朋友打架,甚至最后的杀人。小说描绘了一系列和母亲走后格格不入的画面,而这些其实是默尔索本性使然,并非刻意为之。

    Point1:母亲死后为何默尔索丝毫不像平常人一样感到悲伤和痛苦?

    小说曾记述关于默尔索把母亲送进养老院的原因有这么一段心理活动:“妈妈住家里时,每天只是沉默的看着我度过”。

    透过默尔索的心理状况,可见他所在的家庭氛围和状态并不太理想。换个角度说,母子之间原本应该亲密和浓厚的感情已经无限淡化。

    在一个亲人感情并不明晰和健全的家庭里,默尔索和最后法庭中被审判谋杀亲父的犯人并无二致,后者也许多了些许恨意。

    亲人的联系胜于旁人的本质在于日积月累的深厚感情和无言默契,而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天性使然,父母表现出来的爱和关心和孩子的感知程度决定着家庭感情是否紧密。明显,默尔索对于这种本应存在的感情并不强烈,甚至说,在谈到他是否爱他的母亲的时候,他给出的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妈妈,我应该是爱的”。

    默尔索的冷漠除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小说中也含沙射影的透露了社会表面人性,实则冰冷的现状。“母殁。明日下葬。节哀顺变。”这是养老院发给默尔索的关于母亲死亡的消息。除了叙述客观事实之外,实在看不出有任何人性的地方。

    家庭的过度无感和社会的无情冰冷形成了默尔索对于情感的低度感知。通篇全文,默尔索表现的是对爱,希望这类美好事物的无感,而更多的,是灰色的理性和动物本能的欲望和应激反应。

    (关于把亲人送进养老院这件事,在当今的时代或许已经慢慢被人接受,但在小说的背景下,这样的行为会有一些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不齿。在门房的反应和邻居的安慰中皆有体现。)

    Point2:小说的故事情节架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

    小说社会背景展现的最淋漓尽致的情节——审判默尔索的杀人案。

    法律,本该代表最高的最权威的并且客观的公平,正义。讽刺的是,而小说最后的高潮部分并不聚焦于默尔索的杀人案,而是回到最初主人公母亲死后默尔索的表现和法官的令人费解的问题——你相信上帝吗。

    案件最后变成了宗教和伦理的审判,也就是说:法律所象征的公平正义的衡量标准变成了宗教和伦理。法律不外乎人情,然过盈则亏。换个角度想,作者是想通过法律来审判存在于大多数人中的极端异类——默尔索反人性,反道德的人格,还是想通过默尔索来诘问这可笑可悲,“义正言辞”的法律。

    当在是与非,对与错面前本该公正严明的法变成宗教和伦理的约束时,这个时代下的价值观,人性,道德和包容度又如何承载那些原本已经破碎的灵魂?

    人类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确证实了宗教,伦理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幸福感和价值感。时至今日,宗教,伦理仍不失为很多人的信仰,幸运的是,如今的世界也依然能包容那些不甚完整的灵魂。

    作者刻画了极端破碎的灵魂来诘问社会,仅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而更多的人仍在深渊之中徘徊。

    Point3:默尔索的人物性格?

    毫无疑问,默尔索具有反人性,反道德的一面。这一点已无需佐证,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莫不是论述这一点。更加深层次的,是默尔索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法律宣判默尔索的死刑,本以为能救赎灵魂的监狱牧师对默尔索的灵魂进行了二次审判。“他人之死,母亲之爱,他的上帝,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默尔索的极端选择和强大到难以复加的扭曲个性随难以对抗这个无法容纳他的世界,而独属于自己的内心是坦然,平和的。

    古代流传至今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凡法皆有度,方可立于心。这是立足于世的生存之道。当今世界的法律和丛林的生存法则并无不同,无所谓对错,仅决于适否。默尔索的极端选择并不适合世界的森严法度,于是只能出局。

    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默尔索到死的那一刻都没有认输,也许这是他唯一赢的地方。法律给了他属于这个世界的审判,而他的灵魂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我想,也许这就是开篇问题的答案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异乡人》——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v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