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毛梦雪(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任务。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没有完全展开,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未获得很好的发展与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能力
目前,对人才的培养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现状有很多不足之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作为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极为重要,是必学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学还要在课堂上加大对学生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依旧使用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根本上发掘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最终让他们知道怎样学习数学,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使得年龄较小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师在讲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大胆使用创新思维,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被推崇。但是,实际状况却不够乐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授课模式依然是灌输式,教师讲学生听。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教师并未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2. 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大多数会给学生传授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题方法,忽视对数学本质的探讨,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独立解题过程中,多会受到影响,遇到题目时,会按照以前的解题办法,很少进行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长期受到限制,不能得到训练,学习的成果就不够理想。小学生的思维应当是活跃的,固定思维模式的讲课方法使得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只能拘泥于教材上的知识,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时期,如果过早形成了思维定势,将严重干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从众心理影响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常常会有一名或多名学生先说出想法。当其他学生发觉这个想法与自己心中所想有不一样时,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更多情况下不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从众心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会放弃深入思考,失去自主探究,思维愈发懒惰,对培养创新思维十分不利。
三、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 手脑结合,促进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要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传授,还要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抽象知识变得形象,方便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周长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树叶或书本的周长,并围绕书本一周画一画,感受周长的定义,从而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假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正好可以拼接成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0 平方厘米,如果将这两个长方体改为一个大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因为小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想象力有限,可以让学生看自己的书本,书本正好是一个长方体。给学生八人一组分组,每组拿出两本大小一样的书,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思考,然后动手拼接。以书本为实物,方便随时操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几分钟后他们就得出很多答案。第一组,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相等,因此每个面的面积是60÷6=10(平方厘米)。而拼成的大长方体少一个面的面积,增加两个面的面积,所以可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为
平方厘米)。第二组,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实际上增加一个面的面积。所以60+60÷6=60+10=70(平方厘米)。第三组,因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六个小面的和,而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七个正方体的面的面积之和。因此,需要先知道每个正方体的面的面积,然后求七个面的面积,即60÷6×( )
6+1 =60÷6×7=70(平方厘米)。这样的解题过程,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能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用“直观”理解抽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创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一节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例题。
把下列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或减法算式。
学生能很快改写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而对第三个算式有些困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给出6×4+4。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说:这道题还有更好的解法,下面看看哪些同学可以想出来。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列出6×5-2;有的学生改动信息,把原来的“4”改为4 个1 分别加入到每个6 中,给出7×4。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显著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真诚和客观,并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不断的动力和信心,教师的一句“你真棒”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3. 借助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是快速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例如,某卫生所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分别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如今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能够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借助实践,让学生锻炼数学思维,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而加深学习记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4. 延伸教学,开拓视野
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要逐渐深入,延展学习者的数学应用,开拓视野。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模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需要教师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例如,“数学广角”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向学生逐渐渗透数学思想,呈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教学过程。有效使用“数学广角”,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发展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惠明.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1).
[2]张茜.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学周刊,2018,379(31).
[3]谢如月.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在总结中创新[J]. 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7(1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研究(FJJKXB19-49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