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会实践,说白了,大学之前从未做过,大学期间、毕业后,也很少甚至也没怎么做过。
后来,为了更加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我进行了各种的跨界,我始终觉得人得在变化中生存,那样,才会体现出更高的生存价值,否则,一直处于舒适区,一切都是茫然的。
最近,为了公司的业务布局,由我主导并去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
做什么呢,去很多家餐馆调查他们的业务状况。
我的本地话说的不太好,最初的时候,我主要负责的是记录,后来,团队的人乏了,我便冲锋陷阵,开始了这场零合游戏。
那些店家的人,几乎都是人精,尽管我以前也做过生意,后来失败了,但至少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就是做生意的人,个个都是八面玲珑,见了客人,不管熟与不熟,都会打招呼,我以为,这些人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可情商几乎无一例外的高。
02
我们分成两组进行实践,一组是产品销售组,主要就是向店家推荐我们最新的节能产品,并且说服店家把现有的一些设备换成更加节能的;另外一组是产品调研组,主要就是询问店家目前使用的点火设备是哪种?电气化程度如何?
可想而知,那个产品销售型的组收到了店家的排斥程度比较严重,而那个市场调研型的组相对没那么多的阻碍。
想了想,每一个人如果遇到利益输出时都会非常的谨慎小心,而倘若仅仅是需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而又无关痛痒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那么在意了,这使我又想起了之前的北京地铁事件,只是那天我在地铁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有几个小妹妹拿着手机让很多人扫描他们的二维码,这种,感觉大家也是表现出一种有点排斥的样子,一方面,看着她们拿着手机到处求人扫码,挺可怜的,另外方面,又觉得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年纪轻轻的,为何不多做点不叨扰别人,又有益于自己有价值的事情,这种,有点太过低级。
几年前的时候,我记得在公园门口,也是很多人让扫二维码,那时候是每一个扫了二维码的人,加了对方微信,都会获得一灌可乐,那时候也觉得没什么,不就是加个微信嘛,还获得一灌可乐,于是就欣然加上了,再后来,不断都有这种活动加我,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也遇到了此类的情况,加之我学了一些自媒体运营方面的知识,我发现这完全就是在吸收潜在客户,然后隐性的建立一个自媒体营销平台,通过不断的吸收客户,分拣潜在客户,然后消费客户,从概率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一种生财之道,貌似做微商的都是这个模式,不过这种有个问题,就是不断的在朋友圈里发广告,时间久了会引起反感,然后被屏蔽掉,我不反对但也不支持这种,营销手段不是那么科学,微信朋友圈原本是每个人抒发自身想法,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这样一来,变成了销售平台,感觉变了味道,有人调侃道,微信朋友圈什么时候变成淘宝了,这就好比明明有很多正规的大商场和批发市场提供的摊位给你,你却非得要在人行道上摆野摊,这种迟早是要被取缔的。
03
通过让对方扫描加你微信这种游戏,最初人们觉得是个新鲜玩意,所以被拒绝的会少一些,后来呢,人们逐渐的感觉到这就是一种隐性的消费,消费自己有限的流量,所以拒绝的人就会多了起来,如果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件事情,一方面说明现在的营销手段是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高明,一不小心你就会被消费,另外一方面说明做营销的人主观能动性确实挺强,试想,一个人拿着手机满大街找人去加自己的微信,肯定会被一部分婉拒或者直接拒绝,而最终加了的人,又有一部分人会删除或者屏蔽掉这个当初主动加的这个微信,然而剩下的,可能只有一部分才会是你最前在的客户群,即使是这样,这种力量依然是无比强大的。
前几天大家都在聊一个事情,本地有个商人,因为债务问题,把一个债主杀害了,光天化日之下,残忍杀害,后来凶手很快便被绳之以法,事情过后,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那个商人是个好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很多同住的邻居还说,那人每次见了面,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感觉人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嘛,可惜了了,言语中有疑惑,有不解,当然还有一丝偏袒,我在想,这或许就是商人的本能吧,真正会做生意的人,他的眼光一定是习惯性长远的,哪怕是不认识的人,有一天,也很有可能是潜在的客户,混个脸熟,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也还是一种隐性的营销,只是网络时代了,变成了加微信。
主管能动性这种东西,我理解,更多需要锻炼,就像很多人最初根本没有勇气去搭讪一个街上的美女一样,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内心的一种胆怯,而有的人不会去考虑那些,抱着一种无所谓、大不了的态度去,反正搭讪了又不会产生什么坏的影响,那就去呗,结果,越来越有自信,同时也会积累不少经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所主导的不同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