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年老、临终,回顾这一生,是什么决定我们对自己生命质量的评估?当然是记忆。
我们具体怎么活过不重要,我们“记得”自己怎么活过才重要。
罗夫斯特的记忆研究证明,回忆过程中新信息的植入能明显影响记忆重构。
所以记忆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稳定,更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确信无疑,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受新信息的影响,有所调整和改变。
既然记忆存在重构的可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提示: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那些已经发生的,并不是板上钉钉一样固化着我们的生命质量。
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参与到对一生整体生命质量的调整改善中。
记忆记忆,生活林林总总,我们都能记住些什么?什么样的事儿更容易让我们忆起?为什么有些芝麻小事事隔经年我们依然记忆犹新,有些深刻影响过我们生命的重要事情,却淹没在生命长河里无从打捞?
所有记忆的主体并不是事件,而是情绪。我们所能记住的,全是能触动我们情绪结点的。
这些结点,大部分是生命早期经历留下来的刻痕。长大后我们大部分情绪,表面似乎由现实事件刺激引发,实际现实事件主要刺激了曾经的刻痕。
成年后每一次情绪激发,小部分是此时此刻情绪反应,大部分是结点情绪的重现。
某种层面可以说,成年后我们所有情绪都是对生命早期原初情绪的复习。弗大爷更绝,他直接干脆说人成年后所有生活,都是三岁以前生活的重复。
记忆不过是纠缠在我们生命里一团一团,不断被我们重复复习的情绪。
记忆是基于当下的构建,不存在真不真实。只有起起伏伏、我们时时刻刻在体验着的情绪,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听一个人说话,重点不在听他说了什么。他所描述的内容,基本可以视为基于他自己立场编造的故事,我们要是信以为真,难免被故事催眠,而丧失判断。
那怎么听呢?听他是怎么说的!这个“怎么”,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情绪,听他带着什么样的情绪说,这种情绪在他的世界里又有着怎样的前生今世。
记忆内容也受图式影响。
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图式决定了他对记忆内容侧重点不同。经历一模一样的事情,十个人有十种不同描述,好比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具体到现实生活,我们想要更接近真相,或想要通过接近真相来更深入了解某个人、某件事,可以用让对方重复讲述的方式,从中发现差异信息,在差异信息中寻找线索。
记忆可以受植入新信息影响而重构,这也为个体修复既往创伤提供可能性支持。
疗愈需要的改变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可以利用言语信息、行为信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在潜意识中植入一个“idea”,通过重构建设性记忆来疗愈自己。
你看,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去试一试,重写自己生命历史,通过对过去记忆的重新梳理来支持现在,铺垫美好未来,不是没有可能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