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普遍的内心中,都喜欢看到别人倒霉。因为倒霉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我们每一个读者就是在故事里体验他人的危险而得出自己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喜欢听故事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故事影响了生存,甚至可以说决定了生存。当在篝火下,一个群居部落的人围着架在松枝上滴着油脂、散发出扑鼻香味的野兽的时候,猎到这个大餐的猎手们即使再沉默寡言,也架不住众人的问询。于是,故事就这么产生了。就像《罗生门》一样,每个人都讲述了自己的打猎体验,不同的人的经历,不同的表达方式,乃至那个人在众人心目的形象都对故事在部落中的留存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代一代的人就在口耳相处的故事中得到生存的经验而成长。
什么样的故事才有这样的作用?简言之:具体。不管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具体或许是一个好故事的基石之一。
具体意味着条件限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天气为何,时代背景怎样......上述这几条每一个都可以再细分出若干细则,每一个细则就像一条绳索,把故事限定为一个凝固的时光琥珀。只有这样的一个琥珀,读者才能明确的判断这个故事对于我有没有意义。喜欢读历史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历史故事对当前的事情有借鉴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另一派观点认为历史事件看似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的重复,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并不足以成为我们决策的参考。不管如何争论,事实是日本的战国时期,那些大名鼎鼎的德川家康们拿着《三国演义》当兵法书在用,居然也有模有样。所以,我们认同什么观点并不重要,一个显而易见的真实就是我们都是活在故事里。这也许是人类最大的无意识。
经常有人说这个人的文字有画面感,画面感恰好是“具体”的具体表现。文字理解有时代、地域、文化的局限,画面超越这些限制,直击人的心灵,让生存变得更容易。或许今时今日我们不必像原始人那样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不必担心生命受到威胁。但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是根植生命深处的需求。画面、或者有画面感的文字在被读者感受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阅读这样文字的时候,读者容易进入人物的场景和内心,而不仅仅是旁观者。人物撕心裂肺或者笑到抽筋,对于读者来说则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意味着我们的身心得到一种难以忘怀的生存记忆,这记忆再次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在提示我们:生命状态将要发生改变。所以失恋的时候下雨,被人训斥的时候总是阴云密布,心情大好时阳光灿烂,当发生巨变的前夕,一切会显得那么宁静而无聊......
掌握这些原则,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写出好故事。有了这些原则,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裁剪生活,浓缩或者拉长时光。好故事是生活的葡萄酿出来的葡萄酒,如何采集、发酵、贮藏、孕育,这些功夫原则代替不了,只能由写作者自己去体会,无可言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