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94626/5d9fc6c342565ace.jpg)
虽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有一点极其相似,那就是对人才的渴望,对管培生项目的重视。我单位把管培生项目称为喜马拉雅计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项目。
我有个梦想,藏在心里很多年了,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外企、国企、民企的管理类著作。我曾经在这些企业都有过较长时间的服务,对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管理模式都非常地熟悉,不同类型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特点,外企的包容与创新,国企的严肃与稳健,民企的活泼与拼搏。
说到管理类书籍,图书市场上关于这方面的作品实在太多,犹如天上的繁星,看上去璀璨夺目,实际上百无一用,看得人很多,获益者很少,要么是过时的数据,要么是高深的理论,要么是堆砌的废话。今天,我想另辟蹊径,写关于企业的人,侧重写我眼中的管培生。
管培生,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培训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招,是企业培养未来管理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分为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超级企业大部分会选择内部培养,例如宝洁公司,管理层很少有空降现象。内部培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高,有利于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管培生项目虽好,却令很多企业谈之色变。对于很多企业制订的三年或多年管培生项目,根据ZL招聘的一项数据显示: 2018年应届生一年内离职率高达24.6%,疫情之后,这个数据还在继续攀升,有主动的离开也有被动的淘汰(我所在的单位,这个项目的淘汰率大约是60%),对企业来说,这就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对淘汰出局的应聘者来说又何尝不是损失。
管培生最终就算通过了独木桥,也不能说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个非常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任何人都是以贡献大小论英雄;年纪轻轻就当上经理,很容易成为公司前辈的眼中钉,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今天,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民企,每天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尤其是管培生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企业将没有未来,甚至很容易短命。人才流动,有时候和货币流动一样重要,一个企业如果一直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思维很容易陷入僵化,创新将变得遥不可及。招贤纳士固然重要,如果吸纳人才的方法不对,很容易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招人用人留人的方法对了,那么害群之马说不定也可以成为千里马,正能量也是会传染人的,实现鲶鱼效应也就指日可待。管培生项目的存在价值有目共睹,因此,我才有了开始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写本不同企业关于对待新人的态度、培养的方式、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著作,从而能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益,但苦于文学素养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了几篇,就一直搁浅。今天手痒,想简略写点关于管培生的话题,很多企业的管培生在新员工中都占比很重,我所在的企业占比大约是30%。
管培生的筛选向来严格,成本摆在那里。按照常规,从管培生到正式员工要走得路很长。开始是为期6个月的封闭式理论学习,然后是6个月的理论加实践,这个时候公司会给每个管培生安排一个督导员,进行监督和辅导,帮助管培生健康成长,快乐过渡。实践阶段,有些人还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督导员。培训期结束,会有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成绩达标,才能安排相应的管理岗位进行实习,实习期一年,成绩合格方能给予转正。这是个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最大的风险除了培训成本,还有隐形风险,你把一个管培生培训的非常优秀,却没有留住他,转眼去了竞争对手那里,那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隐形风险。
综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管培生除了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有企业文化的塑造,小型公司人管人,中型公司制度规范人,大型公司文化影响人。最近我在阅读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有过一段时间的督导工作,督导对象正好是贝拉克·奥巴马,米歇尔对督导的理解非常深刻,我觉得值得所有企业学习。米歇尔说:作为贝拉克的督导,我最重要的角色是充当社交媒介。我要确保他上班时心情愉快,在必要的时候为他提供建议,让他在我们团队有归属感。
管培生,十几年前还是外企的专利,最近十年,国内企业在这个项目上也发展的越来越好。外企在这方面有点值得学习,那就是对管理层的人员离职率考核,对于一个管理人员来说,辅导员工成长、确保团队的稳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职责,同时让团队成员快乐工作,拥有很强的归属感,也是管理层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盖若普的敬业度调查问卷,近些年来,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
一方面国内外企业在管培生项目上越来越成熟,另外一方面管培生对自己也要有清晰地认识,通过管培生项目的各项考核,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并不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这只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更严苛的考核还在后头,企业不养闲人懒人庸人,所有人都得为企业做出贡献。管培生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归零的心态,仕而忧则学,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做到不可替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