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捧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动,启发之大,反思之深。
作者徐洁老师听过诸多老师的课,从课堂上深刻地体验到做学生的滋味。听好课,仿佛时闷过得快,听乏味的课,难熬啊!优秀教师会让学生受益很多。名家的风采有厚重沉稳、严谨儒雅;有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还有表情丰富、语言生动的。他说,假如赵本山如果转行做教师,一定会是一位好教师。为什么?因为他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会“忽悠”。前者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老师会不优秀?尤其可贵的是赵本山的幽默特质,教师多一点幽默,学生就会多一分轻松。 反之,课堂沉闷,缺乏生机,学生恹恹欲睡,效果会截然不同。
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老是把课堂搞得一本正经,老师夸夸其谈,学生默不作声,师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隔核,学生总有一种欲言又止,放不开胆子,生怕说错会受批评。要使把课堂当作聊天、拉家常般的场面,再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词汇,那将会出现不同的画面,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你问我答,你启发他思考,不懂的大家共同讨论,课堂将是轻松愉快,寓教寓乐。
再读不同名师在深堂中妙用“猜”,效果更加奇妙。武风霞老师在讲《杨氏之子》,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武老师问学生们:“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吗?”没人说话,说明没有问题,武老师接着问:“请同学们猜猜,老师哪里不懂?”此言一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把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意思都表达了出来,目的达到了。
还有于永正老师讲《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在组织学生朗读后思考:“你读懂了林冲的为人吗?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于老师先在自己手心里写下这个字,让学生猜并写在自己手心里。经过启发引导,学生兴趣盎然。
史建筑老师讲《多样化思维写作训练》,在课的后半部分,引入了著名作家赵丽宏的《生命》,史老师把“生命”两个字打在大屏幕上,说大家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下面,却是一片空白,下面的内容不给大家看了,你们思考“生命”这么抽象的东西,赵丽宏怎么写才会让人容易接受呢?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同学纷纷用比喻、意向、通感等。学生讲得比赵丽宏写的还丰富。
以上这三位名师用不同的“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何不用“猜”这个神奇的妙法去尝试呢?相信做教师的只要用心付出,大胆探索,勤于学习,你的课堂才会有完美的改观,才能让你的学生绽放异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