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袍先生》的作者是陈忠实,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当代作家,大多数人认识他当然是通过那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而这本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则是陈忠实先生写出那部伟大作品的引线。
因为是中篇小说,而且内容也没有《白鹿原》那样浩荡细腻,所以书很容易读,精力集中点只需要花上两个小时就能通读。但任何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或者感受。
主角徐慎行,一个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完全按照父亲的管教和预定的路线培养成人的小知识分子,经历一生的坎坷,最终还是无法挣脱“蓝袍”的束缚,没有了自我,陷入深渊。从接替父亲做教书先生开始,到后来响应时代号召步入新社会、新思潮,再到后来经历社会变革,每一次的转变都是艰难的,也是被动的,更是令人感到可悲和遗憾的。
因为父亲需要管理家族而不得不退出教学先生的岗位,慎行被父亲选中从学生的角色一下子变为了教书先生,穿着那一身蓝袍,学着父亲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方式和管教学生的方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将父亲的思想深植于自己内心。作为教书先生,经历不长,也算平稳,虽然其中有几个小小的插曲,但总的来说应该符合了父亲的期望,也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一次转折随着解放思潮袭击农村而来,慎行被号召进入县里的“速成二班”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以便毕业后被分配到更需要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的地方去教书。可是由于父亲传授和自己也认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新时期的大环境格格不入,慎行一度想要放弃进修返回乡下,“即使不当先生了,务农也是好的”。而此时同桌田芳的劝说和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并且还脱去了身上的蓝袍,穿上了象征新思想的列宁装。在田芳的影响下,慎行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和他父亲教育出来的完全两样的人。
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我们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个在旧时期和旧思想下成长的人进步了,接受了新思想,融入了新社会,还谈起了自由恋爱,演话剧,还要冲破封建礼教和家里的丑媳妇离婚,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当第二次转折来临的时候,我才发现慎行并没有改变,或者说他太容易改变。当自己被打成右派时,他没有反抗、没有斗争,而是让自己慢慢接受这个“事实”。甚至回到家,之前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妻子对他态度反转、无理取闹时,他也变得言听计从,毫无反抗。从这里,我基本上就印证了之前(在速成二班时的转变)的猜想——慎行一直是一个极容易被改变和重塑的人,像一片叶子一样,任由风刮到哪,哪就是自己的终点。他从始至终都没有主动选择过一次,哪怕是错误的选择。
从接替父亲当先生,他遵从了父亲的安排,当然也乐意这样的安排;到后来受到田芳的新思想的影响,变成了新时期青年,当然这也是他乐意的转变,没有思考是对是错,没有想过父亲的教诲,只是被身边的环境和漂亮感性的田芳所影响,虽然这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但也是完全被动的;当被打成右派,他依然是被动地接受了,即使在我们看来他没办法反抗,或者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反抗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时代的悲剧。可是,思考了、做了和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是根源上的两码事,慎行什么都没做。
纵观这几次环境的变革,可以看出慎行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属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相反,代表封建礼教思想的父亲却拥有完整的人格,且不谈论是对是错(在那个时代谈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需要辩证看待),他至少坚持了自己一生都相信的和维护的。田芳也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格健全的,不论是反抗封建礼教,还是在阶级斗争中去帮助自己心爱的人,以及后来变革结束后依然保持着当年的人格。
这也是我认为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想的界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深受别人影响,不论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朋友、学校、老师还是那些有重要启蒙作用的书籍,都谈不上是自己的东西,所有的思想和认知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但是,当自己面临重大选择、遭遇环境的巨大变化时,就到了考验自己独有的思想的时候了。你是否能够在你拥有的价值观、信念和性格遭到挑战时,坚持自我的判断,还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己,将自己多年形成的认知抛之不顾,仅仅为了适应眼前的环境?那下一次环境变化时,我们又该如何呢?
《蓝袍先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慎行代表了当时一众的小知识分子软弱的选择(速成二班有多少个徐慎行?),可它也不仅仅局限于特殊时期。在现代社会,我们其实更容易迷失自己,即使社会并没有深刻的变革,可我们有多少人在面临选择时,会像慎行那样跟随着环境、跟随着大众呢?环境当然总是在变化着,我们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但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认知和自我思考不能被抛弃,否则又何谈自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