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女小渔
王俊凯真不愧是流量小生,在最新一期的《中餐厅》里,他的一句不经意的吐槽,在豆瓣上炸翻了天,很多人声称道出了他们多年的心声。
——酒那么难喝,我就不懂你们为什么要喝酒?
当然这些心声都来自那群不喝酒的人。
▼
不喝酒的人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喝味道奇怪的啤酒,为什么要喝那么辣的白酒?
▼
天下有那么多好喝的饮料,为什么要喝酒,这么想不开了?
难道是借酒浇愁?不存在的!因为我试过啊!
▼
而爱喝酒的人,又表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不——喝——酒!!!
▼
(酒这么美妙的东西,你们竟然不懂它的好~)
老实想想,世上像这样的谜之迷思实在是太多了。
不抽烟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吞云吐雾的感觉(难道你是小仙女吗)?
爱吃辣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舍弃这样一个让味蕾震颤的机会(不吃辣的生活真是了无生趣)!?
方向感好的人不懂为什么简单的东西南北都有人不知道怎么区分(那你知道太阳从哪边升起吗)?
喜欢朱一龙的人不相信竟然有人不知道他(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认识)?
……
如果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估计就是《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想象一下,在大街上,你遇到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于是你非常耐心友好地告诉他怎么走,经过几个路口、在哪里该左转、哪里需要过马路……
你觉得再简单详细不过了,然而无论你怎么说,问路的人似乎完全无法理解你,根本不知道如何走,一头雾水的样子。
最后搞得你满头大汗、心神俱疲,在心里想:这个人真蠢,一点方向感都没有。
有时候,在工作中,同事向你请教一个Excel技巧,你觉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于是非常兴奋地撸起袖子告诉他:让我来,保证包教包会。
然后你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再操作了一遍,敲下最后一个键盘时,你觉得大功告成了。
然而,回过头发现他,一脸懵的状态,似乎你刚刚说的都是外语,完全无法理解,最后你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有些如此简单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却还有人不懂?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惊讶地发现:当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想象别人竟然不知道这件事情、不明白这个道理!
而更让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我们熟悉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法、道理或信息,却很难完整地传达给不知道这个方法、道理和信息的人。
前段时间,我们办公室的小伙伴们突然迷上了神奇的魔方,率先学会的两个小姐姐于是开始教唯一的小鲜肉。
然而小鲜肉有些跟不上进度,两个人就轮番上阵,一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景,手把手地教口诀,像教小朋友一样耐心。
经历了好几个午间休息时间,在小姐姐们觉得已经无力回天的时候,那个“学文科”的小伙子终于成功了,这也成了我们的办公室一大趣事。
是小鲜肉太笨吗?当然不是!
这只是因为当你知道一件事以后,你就很难再回到最初的那种“无知”的状态,无法体会别人处在那个位置的感受。
就好比一个精通理财知识的人无法重构一个对理财一无所知的自己。
一位保险精算师曾经非常苦恼地在自己的微博上抱怨:
我长期在境外发达保险市场工作,那里“定期寿险”非常热销。当我看到巨大的中外差距,于是开始在我的专栏文章频频发声,但是大众读者却觉得我的文章晦涩难懂,一派胡言,我觉得很难受。
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很多青年教师刚上岗时,总觉得无法将自己毕生所学完全传授给学生,即便学富五车,却好像毫无用武之地。
因为,在潜意识里,有知识的你无法假装成一个无知的你。
你的所言所行都是基于你自己的认知,你并不知道与你对话的这个人的真实理解能力,所以你下意识地假设他已经和你拥有同样的共识。
其实,细细想想,无论是指路、还是教人技能,或者只是简单的买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有可能遇到这种传递信息的无力感。
这种状态就被称为“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一词源自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的一篇同名论文《The Curse of Knowledge》。
意思是:
当你想把你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平衡,你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感觉就像我们被知识“诅咒”了。
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报等等。
1990年,著名的伊丽莎白—牛顿实验就解释了这一现象。
伊丽莎白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试验中,人们被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敲击者”和“听猜者”。
每个敲击者要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如生日快乐歌,然后在桌子上敲打出这首歌的节奏;而听猜者的任务是猜出歌名。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敲击者一共敲击了120首歌;听猜者仅仅猜对了其中3首。
敲击者表示他在敲打节奏时,完全按照曲调,听猜者绝对可以听出自己敲打的曲调。
与此同时,听猜者却表示他听到的只不过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敲击声。
在得知听猜者们很难听出曲调时,敲击者们都非常吃惊。
通过这个简单的心理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一旦我们对某个知识、技能或信息有所了解,比如说,一首歌的旋律,我们就会很难想象,不了解这种知识、技能或信息时是什么情形。
一旦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此时,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诅咒”了我们。
因为我们不能随便改变别人的思想,所以很难与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爱寻找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因为方便沟通、讲话不累啊!当然,我们把它称作默契。
当两个人基于共同的背景知识、信息和认知时,这种“知识的诅咒”就更容易被打破。
而除此之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换位思考的习惯,也更容易在沟通中快速地理解别人和被人理解。
所以,不管你是与人面对面交流,还是借由某种产品与用户沟通,都应该避免 “知识的诅咒”,走出“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不对称盲区。
这世上没有别人天经地义绝对应该知道的事情。
我们是渔书浙江,一个与书为伴的公众号,为你推荐书籍,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环保阅读。回复000即可获得一份年轻人必读的书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