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政信到现在,我们一共投资过18只产品,在选择某只符合我们要求的产品时,除了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外,还需要在投资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已投项目的整体运行情况,包括在产品存续期中的情况。简单地说,做了“投前”调查,后面的“投后“检查工作也非常重要。
那我们的投后工作做些什么呢,怎么做的呢?譬如:时常与承销商/管理人沟通(线下走访、线上沟通),了解项目运行情况及还本付息情况,融资方、担保方等近期有无出现什么负面信息等,多方面关注信息,如地区经济情况,一般财政收入,了解品抬(pingtai)的背景、股东、是否有评级,分析“品抬”的财务信息、融资情况等等,这些工作是我们团队一直都在做的。如果有点什么风吹草动的,我们也可即时地提醒大家。告诉大家好消息的是,我们在投存续的产品中,暂时还未发现有负面新闻的。有,那也顶多只是虚惊一场而已。
带了这么多的前奏,其实今天就是要跟大家分享并讨论一个发生在我们投的一支产品上的案例。
请看下面这张图:


对,相信大家发现了,这个“纳入被执行人”,是我们近期投的一只产品的融资方。
这这这,,,就有点懵B有点尴尬了哈。
说实话,大佛团队第一时间看到这个信息时,在第一时间与产品管理人联系打探情况。
在管理人未回复我们前(猜测在这一小段时间里,管理人也在火速地向融资方要资料要证明),团队也讨论了下。
从执行标的金额上分析,我们猜测讨论情况可有下面三种:
1、品抬跟哪个施工队因工程款扯皮了,被告了,因为这种事儿太常见了;
2、与哪个民营企业或个人因贸易应收款等纠纷,又扯皮了;
3、给哪个民营企业担保了等。当然,不可能是他自己的融资违约,总共就700万左右的事儿(这点钱对一个有70亿+总资产50亿+净资产的品抬来说,这点儿钱那就是毛毛雨,判断应该不是这种情况)。
我们想的很可能是前面两种情况,因为前两种是商业信誉,对品抬几乎没啥影响的,应该会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但如果是与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那可是金融信誉违约,这就了不得了,也不得了啦。对这类品抬来说,金融信誉可是比命都还重要的。
在我们讨论结束时,管理人反馈回来一个信息。
请看如下图:

啪啪啪,打脸了,有点丢人了哈。
是的,就是有一家金融机构起诉这家品抬了,判决已生效,且品抬被纳入被执行人了,APP上查询到的信息是真实的。那他金融信誉受损就是实锤了。
这就有意思了。
大家细品,这个“申请”是非常正式的,很客观公正的,很有担当的。在处理各方关系时,也是很有“艺术”的。
细品完这个“申请“后,发现里面的信息就多了,简要概要如下:
1、品抬曾为本地的一家民企提供担保,现在民企还不上了,金融机构要品抬代偿;
2、这705万的贷款,民企提供了部分房产抵押,金融机构似乎给了较大比例的敞口;
3、品抬对判决无异议,并给予代偿承诺,前提是:金融机构先处置民企借款人的资产。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来瞎讨论下了。
一、按一般理解,既然都走到法院判决的地步了,相信金融机构已经把民企较易处置的资产都已经处置了,剩下的都比较难啃。金融机构在起诉借款人和担保方之前,肯定也与品抬沟通过【都是一个地儿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不要整那么僵,比如将会给品抬造成什么不良影响等】,但那也得公对公的走程序。那现在案例已发生,法院已判决,担保方就应该即时把代偿部分还进去才对呀。
那品抬为何要去冒“老赖”风险,还要再拖下呢。品抬肯定也是认真评估过的,有应对措施的。
二、不立即代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果不清不楚的就为这家民企代偿了(估计“反担保措施”不好拿回等价的权益),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这同样的是重罪,一样的要革了品抬领导们的前途。试想如果你是品抬一把手,就问你敢不敢。所以,孰轻孰重呢。。。
先乱说下有哪些不清不楚的情况。如果这个违约是民企恶意拖欠借款呢,或是民企与谁一起合谋诈骗呢,又或是还有未处置完的资产呢,还很有可能民企还隐藏转移资产了呢,万一老板给小三买房了呢,万一老板不争气儿子给某主播刷了几百万的礼物了呢(纯瞎扯)。如果涉及到利益输送,那就更不得了啦。哎,,,所以,怎么才能说得清楚是个技术活,就不要急于那么一时半会儿的。
再说说怎么才能一清二楚。金融机构已经把不清楚的地方再次调查了解得彻底清楚了,翻了个底朝天了,并且已经把民企的资产处置得山穷水尽了,法院也已尽力地追讨借款人了,比如老板去过好多次酒店的记录都全找到了等等。最后,所有的证据材料收集的足够了,能证明借款人确实只剩一条裤衩时,那就再来说代偿的事儿也不迟。
三、品抬实控人有变。在今年9月初,品抬股东已由之前的管W会,变更成了现在的仁(ren)名(min)正(zheng)服(fu)【甄选产品时这一点是重要的加分项】。所以,猜测现在品抬肯定在各方面管控的更严格更规范了,很可能领导班子都变了,之前的关系都不在了。大家一定要清楚一点:现在国有企业是基本上不可能为民企提供担保的了。
那接下来品抬是否会拿出真白银来代偿呢?
首先,金融机构有很多方式方法来化解不良。在这里向大家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前些年成都有个较知名的小贷公司向某开行融资了2个亿的资金(那会正是小贷行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当然后来就无力偿还了。而某开行咋化解这么大笔不良呢?找背锅的!正时,在成都有家大型的某建筑公司(主营是修公路)为了获得开行60亿的长期授信贷款规模,硬生生的买下来了这2亿的不良本息,即:你要想获得这60亿的授信审批通过,前提就是要接这个不良。拿着这60亿的资金可以去做好多好多的项目,只要最后账是算得过来的,所以这2亿的不良本息对60亿的授信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个故事是我们团队成员当年亲身经历了的。
第二个故事:还是几年前的事情。成都有个小房开商,为了去拿一块位置较优的地块,向某商行申请贷款。同样,前提是必须要吃下一个贸易公司的不良贷款,抵押物是位于成都春熙路附近的一栋商业(估值3000万+,银行第一顺位抵押),这个商业因为官司太多,又被查封了N轮,处置难度非常大。但为了获得贷款,房开商老板也没法,硬着头皮吃下来了。当时银行贷款给了2亿,其中的1亿用于拆迁安置保证金(在银行账上不能动),3000多万用于买这个不良,再给点中间费,老板最后到手能用的资金就6000万多点点。为了用6000多万,要背负2个亿的利息啊,划得来不?答案是:可以!据我们所知,这块地在前两年成都房产行情好的时候,让老板打了个翻身仗,大赚了一笔。某利网当时也在这个项目里面投了上亿的资金,也是赚了钱走了的。这个故事是当年房开商老板亲自对大佛团队成员讲的,某成员也亲自看到了这笔不良债权的《转让协议》。
像这种故事,现在应该每天都在上演吧。
至于品抬想要解决处理这个事儿,还是很轻松就能解决掉的,只是愿不愿意去那样做,比如工程方面的那些事儿。工程方面的水太深了,远比金融复杂、精彩,我们就不再乱说了。
所以,只要别人有求于你,你是金主,你手里有资源有quanli,不管后面是刀山还是火海,都有人愿意来跳的。何况账是算得过来的,那就肯定有人愿意来做这笔买卖,肯定就有人来当背锅侠。
说了这么些,品抬最后是否会真的代偿,大伙认为呢?
所以,在配合金融机构、法院的同时,又不要影响品抬的信誉,品抬就整了这么一个“申请”出来,当然有关注到此负面信息的机构,品抬也及时地报送给他们,以消除担忧和误解。
猜想金融狗们看了“申请”这么个玩意儿,估计也不会把这个案例太当回事儿,应该都能理解吧。所以,那就继续勾肩搭背,继续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我们看完这个“申请”时。就来了一句,我去。。。
今天给大伙分享这个案例,是因为案例本身有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案例的故事背后也一定有其合理的逻辑。希望大家以后看见这样的事情时,不必惊慌也不要传谣,多分析下事情的内因和逻辑,想清楚后,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做这些工作是我们份内之事,尽力地为我们的投资产品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家寻找性价比最好的产品,向大家提供最及时的“投前”投后“信息。
最后,致所有亲爱的读者:上述案例及内容,为本公众号瞎编乱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