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恰到好处的帮助》,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沙因,是一位心理学家、组织管理专家。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好心未必办成好事。
帮助其实是一种沟通,具有社交属性,只有当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形成理解和信任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帮助。
1.听书笔记
01)面对求助,应当谨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个基本准则:公平对等、礼尚往来。
02)求助者常陷入的五大心理陷阱:不信任感导致开错药;依赖性;寻求保障、肯定而非帮助;怨恨和抵触;死板和移情。
03)助人者词要避开的五大心理陷阱:急于逞能;不顾求助者的抵触情绪,持续施压;过分自信;无法平等、开放地和求助者进行交流沟通;死板和移情。
04)想要有效帮助别人,需要扮演三种角色:专家,提供信息与资源;医生,诊断问题并开出处方;心理咨询师,聚焦于人际关系,疏导情绪。最好先从扮演心理咨询师开始。
2.听书感想
常言道,助人为乐,可是现实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因为帮助而不愉快的事情,助人者一片好心,受助者确有所需,可是结果并不是美好的。
除了利益关系,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
帮助人这件事,背后有大学问,它不是简单的提供支持、资源,而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互动。
在具体的问题及困难之外,还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影响了帮助是否有效。
仔细想想,帮助这件事,容易让助人者和求助者、受助者处于不平衡的关系,一方施以援手,一方被动接受,无形中双方心理一高一低,一主动一被动。
这就容易出现不求助、帮错忙、不领情等尴尬情况。
回想一下我自己过往的经历,确实有这方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上学时遇到困难,除了跟家人求助,很少同他人开口,其实就是跟别人没有形成深度的信任。
开始工作的时候,出了问题自己捂着直到不得不说才求助,很多时候红着脸火急火燎去搬救兵,对方帮忙以后感觉欠了一个好大人情,心里很不自在。
后来带人的时候,自己也开始提供帮助,发现不同的人,要给以不同的帮助方式,男生和女生有别,也讲究事前事中事后的时机,当然了,也是踩过坑的。
听了这本书的解读,对于曾经的情境,曾经的心境,求助和助人中经历的种种,现在就理解了个中缘由。
近十年的工作历练下来,渐渐懂得了:
人处于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就讲究个相关联系,你来我往,互帮互助。
大家处在不同的岗位、环境、网络,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求帮助在所难免,没必要过意不去。
很多时候,只是面子上自己过不去,其实人格又没受损,何必心理上太多自我限制。
换个角度,作为助人者,恰恰说明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在协作网络中有价值,能够起到作用,是一件好事,不过却要放平心态、放低姿态。
一来有时候能帮上忙,只是岗位职责、角色使然、平台赋能,超出了个人作用。
二来时移世易,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会不会就成了求助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来常往的好。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也希望我们都能坦然接受帮助,乐于成为有智慧的助人者。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