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作者: 印果_c625 | 来源:发表于2022-01-12 12:08 被阅读0次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的词情感细腻,写得很是唯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其实这与词人的经历有关,作为晚清时期最后的士大夫,这也令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正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词意境凄美,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所以这样的作品,那最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

    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词的上片则是由景入情,从而层层推进,营造出了一种纤细的美,那么这整个的上片也是比较好理解,那么它大致的意思是,远处浓绿的青苔,它封锁了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是由于它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

    从来都知道,有一些流言蜚语它使得人们内心悲痛,于是充满了无限的忧愁。更何况我那洁白的手臂上还有一点鲜红的守宫砂。那么这里的守宫砂代表了洁白自持的象征,词人这样写正是表达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词的下片又是再次赞美了洁白高尚的女子,也就使得此词更具有感染力,我只要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怎么会悔恨生就了这美好的容颜呢?从今往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想做了。还是一个人独自打扮,然后再镜子中好好地欣赏自己。最后这一句更是表现出了内心的无奈,还有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读来当真是令人悲痛不已。

    王国维的一生同样是轰轰烈烈,出身于海宁大富人家,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深爱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家。但是当清朝灭亡了之后,他又是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纵身跳进了昆明湖,一代文学大师就此烟消云散,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悲伤。

    可以说,这首《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也是清朝词坛不可多得的佳作,即使是放到宋词里面,也算得上是一流的佳作,整首词情感细腻,写得也是很伤感,充满了一种悲痛之感。这大概也是与他的经历有关,面对人生的无奈,还有现实里的忧愁,使得他骨子里就充满了悲痛之苦。

    王国维这阙词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人间词·甲稿·序》 ,表现了词人最真切的内心世界。起句化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了词人身处诽谤之泥潭,处处受人诋毁。

    “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可谓是王国维的创造语,甚是新奇,这是傲然的自在之美,不可凑泊。古来狷介之士与绝世之女在人格精神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向世人宣示一种不可玷污的独立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存在。狷介执着的静安先生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

    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王国维先生所拥有的正是一种“超人精神”,不为世人所理解才是自然,让那些诋毁、诽谤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生依然如故,做一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延伸阅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kw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