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5月31日-6月1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站上寻找西南联大》
阅读范围:第七章 临时大学如何万岁?
内容梗概
这一章是迁校已经确定,离校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以及学生们离开后长沙的命运。
阅读感受
西南联大的前身是长沙临时大学,这个临时总被人忽略。1938年2月4日“湘黔滇旅行团”正式成立,旅行即历练比逃难和流浪更加浪漫,更像是游山玩水。
当时的旅行团中也不乏有着丰富野外考察经验的师生。书中介绍了袁副理先生,他在1934年就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班语的北极星奖章,可惜战乱中很多文物史料都丢失了。文中还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给妻子的心里独白,有无奈,也有一些夫妻间的小情绪。
此时的知识分子们心情还是很低落的,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土,这时他们会喜欢读一些遗民的诗文,以寄哀思。而也有人鼓励他们签效是为了保存国粹,保存文化,徒步旅行就像张骞通西域,唐三藏取经,郑和下西洋一样,是文化大迁徙。
一段江边等渡船的场景写得很有意境,江边有灯火,有繁星,有卖宵夜的老人有唱歌的女孩。他们把这些中华未来的希望送到彼岸。“老人是年轻人的一面镜子。”看见过去也照见未来。
1938年4月10日。林大师生离开长沙后的一个月,湖南大学遭遇空袭。到了10月长沙的空中防御已经没有了。11月焦土政策启动,大火在长沙烧了5天5夜,大量难民赶到渡口求生,湘江上垃圾,破船,shi体,像个沸腾的大锅。
离校前的誓师大会上,师生们高喊临时大学万岁。临时的毕竟不能长久。万岁的是什么呢?这是作者提出的疑问。我想万岁的是文化的火种,和年轻人不惜的生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