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 我是DaisyYang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21:12 被阅读0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是一位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他于1905年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他是20世纪的见证者,由他所创立的以“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命名的心理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兰克尔原本是一名医生,在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陆续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死于毒气室内,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1995年,弗兰克尔90周岁生日之际,他出版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在这本书里,他讲述了他本人在二战期间,作为囚犯生活在集中营里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了数以百万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们所经历事件。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累计销量过千万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曾有读者说,看完弗兰克尔这部作品后,他们重拾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还有的人说这本书改变了他们对生命的看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说到,在集中营里的囚犯,他们没有自己的名字、社会地位、名望、权威个人文件或是财产,每个人有的就只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号码。

    这些号码被刺在皮肤上、缝在裤子或上衣的醒目位置,在集中营里,它们就代表了这一个人。

    在集中营里,身体上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常态,但真正让人放弃生命的还是精神上的绝望。

    根据他的观察,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在第一阶段,症状是惊恐。

    作者回忆了当时被火车送进集中营时的场景,当有人叫出“奥斯维辛”这个代表着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的集中营名字时,恐惧立即在所有人身边蔓延。

    很多人除了惊恐,没有其他感觉。从那一刻起,他们不得不逐渐适应那种极度恐慌的状态,直至习以为常。

    当进入第二阶段后,他们的心理反应则表现为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第三个阶段则是解放后犯人的心理。在这一阶段,资质比较愚钝的人不太容易摆脱集中营生活司空见惯的残忍行为的影响。这一类人慢慢才能被引导回常识性的真理,即谁也没有权利为非作歹。

    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

    心酸是因为在家乡碰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幻灭则是因为在他们幻想自己的苦难已经结束,最后却发现苦难还没有完,他还得经受更多、更深重的苦难,例如发现家人永远地离开了自己。

    当所有的事物成为美丽的梦境,当他们觉得集中营的全部经历仅仅是一场噩梦而已时,真正的解放才到来了。那时候,对于回家的犯人,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

    弗兰克尔的这些经历让他思索: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它的意义何在?而最后,他得出了他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也继续激励自己去思考“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活着”这三个哲学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出生命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m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