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每天写1000字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后感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后感

作者: 亦染心田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21:12 被阅读47次

文/亦染心田

无意间找到一篇自己15年写的读后感,具体是为什么写,还真的忘了。文章有点长,读完预计需要8分钟,有些例子着实非常老了,无需较真。

01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面对乱世,鲁迅先生踟蹰过,反省过,他自知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也像笔下的阿Q一样“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但钱玄同的来访与邀约给了他改变与呐喊的机会,即使铁屋子如何坚不可摧,“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因为这可有的在乎将来的“希望”,便有了最初的《狂人日记》,便有了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文章,将国民的劣根性刻画地淋漓尽致。

读《呐喊》,心情是沉重的,文字的晦涩难懂是一方面,鲁迅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却是挥散不去的。

同为深受封建体制毒害的畸形产物,他们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自贱又自大、怯懦又残忍、愚昧而充满奴性,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02

而一个个看客形象,看似寥寥几句文字的勾画,却入木三分。

他们“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只为深夜看一场砍头戏码以作谈资,对夏瑜的死他们全不在意,在意的仅仅是能获得的个人利益;

他们“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辫子风波后,“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这般的见风使舵,这般的趋炎附势;

他们对于阿Q之死毫无同情,只当恶人遭报,“对城里的舆论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时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阿,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看到这些,不由得有些悲从中来,这些场景何其陌生?即使逃离了封建枷锁的今天,依旧有些人改变不了看客的习性。看客之所以被称为看客,是因为他们只对事件有围观的好奇和趣味,而缺乏承担现场的责任和勇气。

他们兴致勃勃地抱着膀子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等等的精彩瞬间。

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广州一男子在833路公交车上眼见旁边的女乘客手机被抢,于是挺身而出,被8个劫匪围起来拳打脚踢。车上六七十名乘客却无一人吭声。公交司机称“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他为此投诉到运营该路线的新穗巴士公司,要求得到道歉,并赔偿他600多元的手机和身上的新衬衫,但遭到拒绝。

我们太熟悉这一幅幅类似的看客图了。就像广州这位公交司机说的一样,“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在见怪不怪的同时,我们看到了看客们心眼里的冷漠和麻木。这种冷漠不只是袖手旁观,而且还助纣为虐,甚至于不敢承担必要的责任。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们有什么两样?


03

除此之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今也得到了“完美”的再现,它因阿Q而闻名,但它又决不是由阿Q所独享;它不仅属于遥远的历史,还活跃在缤纷的今天,并且指向无法预示的将来。

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他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

而现代版的阿Q呢?超脱者如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回信给安慰他的朋友这样说:“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然这也只是少数,大多数阿Q们以“精神胜利法”满足于内心的平衡,自怨自艾、自哀自叹中小心翼翼地得过且过。

面对权利被侵害,他们选择忍气吞声,自我安慰,生活却每况愈下;面对挫折与压力,他们并没有迎难而上,而是自我欺骗,甚者寻些旁门左道的法子以求达到目的;面对权势,他们欺软怕硬,柿子专挑软的捏……

原来,阿Q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远离我们,渐渐地,我们每个人都是阿Q。


04

但正如鲁迅写《呐喊》的初衷,那么一点“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还是存在的,他在《狂人日记》篇尾的呐喊“救救孩子……”还是有人听到。

生活中也不乏许多正能量的传播,我们在“直面淋漓的鲜血”的同时,也尝试着做“真的勇士”。

《中国梦想秀》引多少人泪流满面,它是这个时代“美好”的缩影,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圆梦故事的背后,他们为了梦想与生活的不平反抗着,拼搏着,力量虽小,却也撼动人心。

另有“打伞哥”风靡网络,他在狂风暴雨下,为车祸现场的逝去老人打伞遮雨,小小的温情举动,触动着人心最深处的柔软。

看客们也渐渐有所醒悟,发生在6月11日的广州市麓景路上,一名76岁的阿婆被卷入一辆190路公交车车底,数十名街坊合力抬车,救出阿婆。在他们的义举下,阿婆已被送往医院,暂无生命危险……

白与黑,正与邪总是交错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映,一方面给以抚慰,另一方面又给以重击,我们如何应对?

尼采说的好,“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直面黑暗,才能攻克黑暗,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社会以及我们自身都存在着的一些黑暗面。


05

15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深刻,一是重庆卷的《公交车上的等待》,二是江西卷的《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

同样选自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引起考生大大的反思。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提笔?也许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需要,你会对残疾妈妈表示同情,好心让座;你会同小女孩一般大义灭亲,举报父亲,进而劝诫他遵守交规……

但我相信,如果这两件事发生在你的身边,你绝不会是这样的抉择。你也许在沉默过后继而因为时间的浪费而不经意间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你也许会默默努着嘴痛斥女孩儿没孝心……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就不断教导我们“孝敬父母”、“珍惜时间”种种,待我们长大一点了又被教育“要主动让座”、“要扶老奶奶/老爷爷过马路”种种,待我们踏入社会上会发现,好心也会被当做驴肝肺,你会不知不觉被层出不穷的骗术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

这时,你踏出的每一步,你都会深思熟虑它的后果,“做”还是“不做”在你脑海里天人交战,渐渐地,你便和其他人一样,不再考虑后果,认为那些“不好的”、“可能会发生的”都将成为必然。

最后,你便又成为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个样子。


05

那么,静下来,问问自己,你是想“变成恶龙”还是“直面深渊”?生活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新时代的我们该树以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呢?以下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

1. 保持清醒。无论是名与利的诱惑也罢,青春期躁动的猎奇心理也好,凡事多思考,切勿让一时的冲动左右了你。

有一位哲学家说的好:“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乐让你负上一辈子的痛苦。”。

学会在嘈杂中“静”下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是否是我能够承担的?”……一时头热闹“革命”的阿Q最后落得个枪毙的下场,这便是冲动者最好的警示吧。

2. 学会正视、学会承担。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逃避”就是其一。

曾经,我们自诩“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后来却被我们从不放在眼里的洋枪洋炮“轰的”倒退了好几个世纪。

如今,我们依旧学不会正视,遇到事便“瞒”,瞒不住便“推卸”,推卸不了则“无所不用其极”,却从不会选择承担。

在许多青少年的惯性思维中,父母可以帮他收拾一切烂摊子,因此便有了中美华人的洛杉矶地区中国留学生绑架案案中案,6名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学生家长被指因涉嫌贿赂证人被抓,再次上演中国家长试图“花钱摆平”不成,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丑闻。

如果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哪用父母为他的恶行来买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绝不只是一句空话,在我们扮演的形形色色的角色中,都要求我们承担起自己该有的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一点一滴的累积。

3. 充实自我。还是拿阿Q为例,现代版的阿Q有一种表现形式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

他们也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是迷茫的,不知道应该去做些什么。”最后,“不知道做什么”变成了“不去做什么”。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后两条都是我们可以去借鉴学习的,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务充实自己,你可以学一门语言、学一门技术、学一项乐器,或者你什么都不想学,那就给自己订一个个小小的、可以完成的目标,一点点的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或者三五好友聚聚会、旅旅游。

将生活的脉络慢慢铺展开来,一点点的填充,久而久之,你也便不再是那个阿Q,而是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充实的人。

铁屋子再难破毁,希望已生根发芽。就像罗曼·罗兰说的:“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珍惜这岁月,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亦染心田,非典型狮子座女生,爱折腾,爱思考。和我一起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吧。

相关文章

  •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后感

    文/亦染心田 无意间找到一篇自己15年写的读后感,具体是为什么写,还真的忘了。文章有点长,读完预计需要8分钟,有些...

  • 我们为什么容易受别人影响

    鲁迅在《呐喊》一文中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

  • 《呐喊》|铁牢中的呐喊

    铁牢中的呐喊 ——《呐喊》书评 (作者:苏小楹) 曾想过离开,却又坚持到现在。 有一个人,他在黑暗的时代里蛰伏了九...

  • 铁屋中的呐喊

    读《鲁迅传》之五 金句欣赏: 1.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

  • 铁屋

    我的诗不敢太露骨 怕惊醒了睡着的人 看见铁屋 然后哭 但其实是我多虑了 听这呼噜

  • 铁屋

    我看见别人发鸡汤语录,总想驳斥他,可我除了拿走他的希望,又能给他什么呢?不破不立

  • 铁房子

    铁房子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

  • 从毁坏铁屋的思考中悟出希望

    鲁迅在《呐喊》的序言中,谈到刚开始对《新青年》的认识,最初以为创办者们是感到寂寞了,不以为然,后来他从铁屋的假设思...

  • 鸿蒙本是后山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假如啊。 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被闷死。 然而。 从昏睡入死。 ...

  • 五律 大暑

    夏末气温高, 江淮涌汛涛。 破堤疏大水, 淹屋毁池螯。 酷热人难耐, 艰辛匠易劳。 汗津如瀑下, 七月火流皋。 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m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