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点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的感觉。好像有许多话都争着找我要发言权,又好像墨兰的夜空里繁星闪亮,不知要看哪一颗是好。于是干脆任由思绪拽着,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人才渐渐安静下来。
之前看史记,总觉得已经到了驾驭不住的境况。怎么说呢,因为不但要看,而且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来。可是看着看着问题就一个一个冒出来,有些查查资料就可以解决,可有些自己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暂时放下,继续读下去又觉得有点糊弄。
举个例子。
看到史记里的几场战斗,想把它好好总结一番,可是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知道得太少,分析起来力不从心。感觉应该先读读孙子兵法再来继续读史记。可是孙子兵法也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样很影响读史记的进度。于是就硬着头皮写下去,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再看第二遍。家人倒是乐观,总是跟我打气说好着呢,继续吧。静下心来想想也是,有总比缺失要强。自己是个懒散之人,能缺一天,就能缺两天。能停下来缓一缓,就有各种理由缓不过来。所以,现在不读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读。起点再低,也总得开始才行。既然开始,就不能退缩,更不能半途而废。索性就厚着脸皮继续往下读,发现缺啥再补啥吧。
还有就是看自己写的东西,觉得太肤浅、太潦草。可能因为一直在写的缘故,总觉得没时间好好修改。就好像一个人一直在赶路,没时间修整,很狼狈。以前写文,只要有的写,还能完成就满意。现在,文字写出来了,自己的那一关又过不去,很痛苦。既想着宁缺毋滥,又想着不能中断。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一天又一天。有时候就压榨自己,就好像东伯雪鹰在强敌面前还在思考究竟如何才能把枪法练到更好,怎样才能出枪更快、更有力道。可是,又不能压榨自己太厉害,否则第二天上班就会晕晕乎乎,稳不住心神。常常在一周开始没几天就盼着双休天的到来,就等那几天缓冲续命。
在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中看了些书,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未读之前,觉得历史嘛,就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儿,腹黑一些讲,就是胜利者讲述过去发生的事儿。这些事情因为过去太久,资料散落遗失得厉害了,信息就不全,有些细节只能脑补,有些可能因为口口相传走了样,有些可能因为记述者个人的偏好变了形。所以有人甚至打趣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看《中国历史精神》,觉得先生说得有道理。他说,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经验,研究历史,应该先懂得运用一种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读历史,就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意义,来指导我们将来的人生。这样看起来,读史记,必须要继续下去,不管前面有多少激流险滩,也不管这文字是否诘曲聱牙。希望在读的过程中,找到这样的历史精神,逐渐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回看过去,再走好眼前的路。
这本《中国历史精神》的开头,还有钱穆先生手书,王阳明的一首诗: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看完就觉得这首诗放在书之前,真是贴切极了。而自己在读史记困顿的时候,竟然有幸遇到这首诗,心中也生发出无尽的勇气来。
于是,又回到史记看出版说明。
这里除了说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还说史记是一部文学巨著,它说史记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把中国历史散文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那就从史记里学习传记文学,学习散文的写法!这个想法一跳出来,连我自己也大吃一惊。的确,仅从目录上看,就知道史记写了朝代更替,历史事件,典章制度,这些可不就是历史散文吗?而那些列传,写了侯王勋臣和司马迁眼里的重要人物,或者说是司马迁眼里的英雄们,不就是太史公为他们写的传记?这些传记都在后面,必须把前面这些难读的,费劲的散文读完,才能挨到后面那些想一想都觉得很精彩的部分。
这样想着,就迫不及待要赶紧回到书里继续读下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