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几乎每次夜深人静以面伏案,打开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便有强烈的饥肠辘辘油然而生。
汪老自诩为“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民以食为天,日新月异的饮食习惯,让我们对美食的要求在不断升级。
用并不起眼的原料,经过所谓汪老的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
足见汪老对吃延伸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也体现了汪老对生活的浓浓的兴趣和热爱。
一直认为吃是比较俗的话题,却让人从书中体会到汪老对吃高层次的雅。
无论萝卜、栗子、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等地方风味、家常小菜,绿豆、各种野菜、民间特色在他笔下,都成为让人无比向往的美食。
仅家常豆腐烹饪就有拌、烧、炒、炖等方法,文字平淡质朴,朴素而自然。让人眼前不时浮现出一盘盘的美味。
只得不断做出吞咽的动作,否则垂涎不止三尺。 暗暗下定决心要将汪老菜谱,去照做一遍。
《人间滋味》不仅讲述美食的由来和它们的不同做法;而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如山西人的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的辣,广东人的甜。
还引用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美食的记载和评述,对高邮咸蛋的记载,蛋黄里面有红油溢出的描述,印象极为深刻,以致于产生了极强烈的渴望。
汪先生还写到他父亲吃早茶的固定搭配,由豆腐制成淮扬菜的干丝,让我想到当地人常吃的香干、臭豆腐都是家人喜欢,却被我嫌弃不可多吃的食物。
制作过程不得而之,在你眼前的黑乎乎的样貌,就让人不敢去触及。
然而在没得选非理智情形下,倒可以满足口腹之欲。
我是一个热衷吃的人,于汪老相比,仅限于口品与眼观,只能算作是“饭桶”。
仅仅把热情放在了吃上,不熟悉食材的脾性,也不去研究怎样处理食材最好吃,什么季节吃什么最好。
从前饭食由家人做,不喜欢吃也不好意思讲出来,通常象征性吃一点,之后奔向麦当劳、德克士等店撒欢吃汉堡、薯条、披萨、鸡排。
现在注重健康的我很少再去光顾,自己在家做饭,都是根据自己与家人的喜好量身打造。
我认为热爱美食的人,更喜爱家常的一餐一食,因此外出旅游,首选民宿很大一方面原因,喜欢有厨房,那种有家的踏实感觉。
认为有厨房的地方就是家,游玩之余认认真真做饭给家人吃,是种别样的满足享受。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饮食习惯。因此体验他们的饮食文化,是旅游的另一种乐趣。
大概与汪老之境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遍访当地美食有异曲同工之感。
不过不论风景如何优美,时间久了,还是会想念自己家,怀念家里的厨房。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张大民对失恋而绝望的妹妹说:单单每天的一日三餐,就让人觉得有盼头,充满了幸福,所以要好好的活着。
有时读着书,思绪会不自觉飞出十万八千里,隐约看到一个老人在菜市场里转悠,拿起一颗菜或什么,细细端详,琢磨着做一道什么菜。
读汪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字里行间透露出汪老的儒雅风范,品出油盐酱醋里的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