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敦煌遗书”这个名词还是在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一文,说的是一个叫做王圆箓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个石窟中偶然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经卷,而后陆续有“外国友人”到访,窃取走了石窟中大量的珍贵的文物。作者以捶胸顿足般的姿态写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当时我就一直想知道这批文物中间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路看下来,想来自己所用的词汇都显得轻薄了。原来这个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真的是一场文化灾难啊!
敦煌遗书总计大约5万余卷,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佛经,其他的还包括一些儒家、道家、诗歌方面的经典著作。对于文物补全历史文化方面的空白都很容易理解,“敦煌遗书”怎么如此强大到让无数的学者前赴后继,耗尽毕生的心血,继而使其发展为一门显学—敦煌学的程度。按季羡林老先生的说法,敦煌遗书对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学、音韵学、宗教问题、古代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都有巨大的价值。
在敦煌研究者看来,那就是一个开发不完的金库。穷其一生都难以将其琢磨透彻。让我想起在孔家老墙里发现的那20则《古论》,真的觉得文化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总是以你想不到的方式传承下来,不是简单的焚书坑儒就能铲草除根的。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做学问了,但从心里敬佩那些为一个信念含辛茹苦的经营的前辈们。
因为历史原因,大部分的敦煌遗书要么流失国外,要么被私人收藏,最后留在国内可供中国的学者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以至于在开始的几十年里,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在敦煌学的研究上还领先于中国,还流传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经过一代代的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的敦煌学终于回到了世界前列。
本以为找的是一个类似于猎奇的故事,谁曾想一开始就碰到了一个文化瑰宝,搜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过程中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千万别忽视你脑海里的任何一个疑问。也许不经意间就给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的大门。周汝昌老先生不也是因为在图书馆发现的一首《咏芹诗》而开启他的毕生红学研究的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