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谈写作读书
【书评】你确定学过语文?快来听听叶圣陶和夏丏尊老先生们怎么讲

【书评】你确定学过语文?快来听听叶圣陶和夏丏尊老先生们怎么讲

作者: 夜未央mm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22:28 被阅读70次

    经友邻介绍,结识了《文心》这本书,当时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三联书店于1999年出版的老书,刚拿到手,时代感扑面而来,看几眼就有点相见恨晚了,通篇读下来,不仅感叹:难道之前学的语文都是假语文?为什么我就没有遇到这样不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旨在培养学习乐趣的好老师?为什么我就没有体验过不是满堂灌而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教学方式?如果中学时代就遇到这本书,会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感叹归感叹,恨晚归恨晚,庆幸有生之年的相见,打开了通往阅读与写作之路的正确方式。如果你感受不到读书和写作的实际需要,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作文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如果你平时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在读书中除了注重获得思想,还要注意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如果你作为语文教师或者学生家长,苦恼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学好语文,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诱导启发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简言之,《文心》是以故事题材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学作文的方方面面,强调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书评】你确定学过语文?快来听听叶圣陶和夏丏尊老先生们怎么讲

    《文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叶老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不仅明确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名称,同时还明确了"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内在涵义,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而夏老先生在民国时期也是个励志的风云人物,考中秀才却只能在家待业,多次因家贫辍学却通过自修踏上了文学写作和出版之路,入主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与叶圣陶合著《文心》在出版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二人又结为儿女亲家。

    《文心》是两位先生有感于国文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共32节,在《中学生》上发表,花费近一年半的时间,于1934年由开明书店首次出版。故事取材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的初中学生生活,这些学生出生于职员家庭或教员家庭,对学习充满热忱和兴趣;老师们则平易近人,采取情景教学法,在论及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风格鉴赏等诸多问题时,也没有论文式纲举目张,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加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氛围轻松愉悦,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倍受启发。接下来,我们针对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对本书做个简单介绍。

    (一)读书贵有新得

    读书目的无外乎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写作灵感),娱乐消遣。关于读书,《文心》中说:“能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那么,应该怎样选取读书清单才是经济的读法呢?

    之前介绍过畅销书作家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法,他提倡通过笔记本捕捉日常所思所想所感,把感兴趣的书评剪报或者枢纽书来找到想读书籍;而夏丏尊先生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夏丏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

    扩大知识面,达到了知的地步,还没有达到识,要想达到识,还需要在读书过程中有所触发,有所领悟。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将这种触发记录下来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读书笔记》一篇就强调阅读时要勤于记述读书心得和研究成果,以备将来查考和应用。只有为了触发而读书,才不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只有有所触发,才能够为写出有知有情有意的文埋下伏笔。

    (二)写作贵有新味

    何为有知有情有意的文?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写作之初,有了灵感触发之基,接下来就是文章组织之力。在《语汇与语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文章好坏从三方面考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文章要有新味,关键不仅在于不拾人牙慧,还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坚持,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振聋发聩的观念。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词汇积累和阅读时的思想升华。

    每遇一词,常联想相近词,成为一个系串,细加比较,看哪个范围更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勤翻词典,每用一个词,必在词汇中周遍考量,把适合的选来用。在词类运用上要像富人那般“四季衣穿”,而不是“穷人衣穿四季”。

    语汇的丰富,还要注意地方和阶级的不同,此外还要磨练对词类的感觉力。讲究衣着之人,不但注意材料的品质,并且注意花纹和颜色。讲究用词的于词的意义以外,还须留心词的情味。词的情味,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应从声音上去吟味。

    平时多注重随时随地观察,收集真实的印象,用作描写的材料。忌讳空洞的形容,缺乏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譬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转蛇行,明灭可见”;譬如《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都是形象生动的典型案例。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也曾说过:“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在写作用语上,不要只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提及“为什么”既为写做提供了支撑,又暗示了作者的写作原由。

    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得出文章。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什么”,其次是“怎样说”。组织的适当,内容就完满、充实;组织不适当,甚或没有组织,那就影响内容,使它不成一件东西。所以,内容靠着组织而完成,组织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在组织方法上,要经常回问自己:

    1.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确定中心思想。

    2. 中心思想是从哪些事理物理中间发现的?从而确立素材的排列组合,段落的相互衔接;

    3. 这些材料是否可以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还是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最终形成统一。

    写文和阅读一样,都要跟着心走,平时注重习作,力求文从字顺,熟悉文章写作的普通法则,勤加练习,如此才能实现创作时的飞跃。

    文末附上《文心》中罗列的部分中学生阅读清单:

    字典选其一:《辞源》《学生字典》《康熙字典》《经籍纂诂》《佩文韵府》《人名大辞典》

    国内小说:《老残游记》《镜花缘》《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

    国外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希腊神话》

    诗词:《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

    经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可选读,即《四书》

    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

    戏剧:《桃花扇·余韵》《元曲选》《长生殿》《戏考》(京戏)《易卜生集》《华伦夫人之职业》

    诗词论:沈归愚《古诗源》、曾国藩《十八家诗抄》、张惠言《词选》

    明清小品文:沈启无《近代散文抄》

    读书笔记: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杨慎《丹铅总录》,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王明盛《十七史商榷》,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苕溪渔隐丛话》,周作人《谈龙集》,俞平伯《杂拌儿》,胡适《胡适文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你确定学过语文?快来听听叶圣陶和夏丏尊老先生们怎么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n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