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腾讯会议上跟蛙哥聊,作为情绪中心空白的我无法感知到情绪中心有颜色的人,他是什么情绪,当那个在向我要反馈的时候,我总是拍马屁拍不到正地方的感觉?
就像我跟我儿子相处,我可以看到孩子有情绪,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情绪,或者我根本无法感知到他是什么情绪,所以有的时候很容易就跟他有冲突,过后儿子曾问我:妈妈你没看到我不高兴了吗?或者他在生气,我总是不能给他他想要的反馈,总是“拍马屁也拍不到正地方”感觉。所以面对儿子的需求时,我不再去猜他想要什么,而是直接告诉他: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反馈,你能告诉妈妈,你想要我怎么做吗?”然后他就会告诉我他想怎样。
蛙哥跟我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要清楚一件事,在这个角色当中,你要做一个感受的服务者,还是做一个真实的个体。感受的服务者就是你给人家打电话,人家就在陪你聊天,你想要什么样的感受,别人都能给到你,他不是在说他的感受,而是满足你的需求,是一种技术活。
这是个技术活,在刚才问的问题里头说我的情绪中心空白,那我怎么感受别人的这个部分?你是要活你自己,还是你要把自己活成一个技术岗位。你要活你自己,那你把你自己的感受回应给对方就好了,那至于对方满不满意对方买不买账,那是对方的事情,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你说我还要再多一份,要让对方感觉到我的这份回应是有价值的,是能让你满意的是开心的,是你能收获的是你能买账的,那你要留心了,你究竟想要给的是一个对方满意的情绪回馈,还是要满足某一种自己内在的需求。
如果你没有需要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的话,那他人的内在需求,他也不需要你来满足的。我们往往渴望满足对方需求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在也有需求想被满足,因为自我的价值感不稳定,所以为什么有一些没心没肺的人,我们会说有些人没心没肺。就他自我价值感很高的人,他经常有时候会活得没心没肺的原因就是在这里,不会把他人的需求感受和自己的价值关联的那么紧,也不会因为别人没有满足那个需求,自我价值下降了,所以他会把是否满足他人这件事情,视为自己的能力。
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些关系当中,我们其实扮演的不是那个关系当中真实的自己,我们是扮演着关系当中的那个功能化的角色,感觉这个功能化的角色如果没有扮演到位,自己就不是那个好的角色,比如说不是个好妈妈,不是个好太太,不是个好媳妇啊之类的啊……表面上是一个回应他人情绪的一个话题,但实际上可能有涉及到关于人的意志力中心的一个话题,是有这个可能。因为你的情绪中心再怎么空白,也并不意味着你能说出来的一个说法是能让对方百分之百的满意的,你能感受到对方并不意味着你能够表达出来这是两件事情。
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其他积极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当局者迷,昨天再跟蛙哥聊的时候,以为自己懂了,但现在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懂,也是在此刻才领悟蛙哥话中的意思,也明白在我与别人相处的关系中,我为什么总是被孩子或被他人所牵绊,是因为我总是想得到孩子以及他人的肯定,符合他心目中好妈妈、好疗愈师等等的标准。所以在关系中,明确自己是什么角色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