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小时候,没有“打工族”这个群体的存在,最常听到的是“临时工”,那还得靠有面子的人“走后门”才得来的工作。
在我们乡村里,大家平时都伺候着家里的承包地,没时间,也没地方去挣钱的。
只有冬闲时,偶尔会有人通过亲戚的亲戚的关系,得来一份挣钱的活,短期的,一两个月的时间,一天6、7来块钱,或者更低的工资吧!
父亲就曾经有过这么一次外出搞富业的机会。是我舅爹爹的亲戚搂的活,让他找几个勤快、老实的人,他就找到了我家。干活的地方离家有一百多公里吧!母亲不放心父亲去,说苦点算了,少用点钱,大家不都这么过。父亲最后还是说服了母亲,带着两套换洗的旧衣服和一床旧棉被,和舅爹爹走了,说有人开拖拉机来接的,连车费也免了。
父亲是下午出发的,我放学回家,感觉到家里不一样,母亲没有对我们大声说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父亲和别人外面搞富业克过了,以后都有听话,不许晚回家,还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和姐姐都沉默不语,点点头表示答应了,不懂事的妹妹还是像小猫一样缩在母亲的怀里。
以后的日子特别漫长,母亲做那些以前父亲做的重活,姐姐分担了更加多的家务,我放学以后,再不要母亲喊就主动去挑水,把水缸装满满的。连平时娇气的妹妹也不怎么粘母亲了,父亲不在家的那些日子,我们姐妹几个好像一下子懂事了许多。
我们数着日子盼父亲回来,母亲也在算着父亲应该做了多少个工,基本能拿多少钱,过年可以买些啥东西……
冬天的夜晚,我们围着火炉说着话,说着过年想要啥。
过年前半个月,父亲回来了,带着满身的疲惫和被窝卷,他好像瘦了很多,眼睛也陷下去了,没有给我们买任何东西,说是不知道买什么,我当时有点失望。母亲心疼得要死,说苦了父亲。
父亲把一卷钱塞给了母亲,说是这些日子的工钱,具体多少,他们没说,又或者说了,我没听见。那年过年比往年多买了一些年货,也没多多少,我们想要的只买了很少的一部分。
估计父亲那次搞富业挣得不多吧!
以后父亲每年都会趁着冬闲和别人外出搞富业,挣些钱过年和给我们姊妹几个来年开学交学费。我们后来聊起父亲搞富业的那些日子,父亲说,不是每年都搞到钱,有时候工钱拖了一年半载才拿到,有时候天气不好,根本干不了活,做不到工,钱也挣不到,还得贴伙食费,反正比在家闲着好。母亲是好面子的人,她也不会说,过年时就硬撑着多买一点点东西,证明父亲搞富业是挣了钱的。
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他还每日劳作,说现在日子多好啊,地里随便种点东西都可以卖钱,更不用说外面去打工了,钱好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