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宪问》篇历史、思想的解读因人而异

论语《宪问》篇历史、思想的解读因人而异

作者: FrancisTsai | 来源:发表于2024-07-29 07:21 被阅读0次

    第十三章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翻译: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殉死,管仲却不死,他这样做,算是不仁不义吧?孔子说,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外交工作,而不以兵车,九合诸侯,维护中原文明秩序,这都是靠管仲的辅佐执政。这就是管仲之仁啊!

    后面子贡又问,说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公,他不能殉死,反而“认贼作父”,给小白做相国,他这是仁义吗?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相国,匡扶天下,保卫了中华文明,今天,我们都受惠于他的恩德。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恐怕都披发左衽了。

    “披发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披发,是披头散发,汉人是把头发系在头顶,戴帽子,少数民族就披散着。

    孔子说:“难道要他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己吊死在沟里都没人知道吗?”

    孔子说这话,是明确地批评召忽了。他认为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是不值得的。后儒对孔子这一段,有各种解释,因为不符合所谓的“儒家忠君思想”。这就要说孔子忠君思想的本质,孔子的思想,忠于君,是忠于国家,忠于秩序,至于谁当国君,你们家族斗来斗去,杀来杀去,那是你们的事,你们尘埃落定了,决出胜负了,咱们继续把国家搞好!所以他没有后来的那种人身依附、为君死节的愚忠思想。

    这两段很关键,体现了孔子的君臣之义的思想标准,和后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宪问》篇历史、思想的解读因人而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oi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