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放假了,不少同学选择了暑假参加短期支教活动,去贫困农村和当地的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在回馈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对于社会的了解。
但不少同学可能并不了解的是:这种大学生暑假赴农村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社会上实际一直争议不断。
最近多家中央媒体爆出的西安数百名大学生支教遭遇套路,主办方开的实际上是收费辅导班的事件,又让这个话题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西安多高校学生卷入“支教骗局”
爱心支教变收费辅导班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近日,西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支教骗局”。
多名大学生在微博上向媒体反映称,他们参加了一个由“陕西爱心支教联盟”组织的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不仅没有相关资质,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

“陕西爱心支教联盟”的宣传单
(来源:百度贴吧)
“支教联盟”的负责人在培训时给他们介绍说,支教活动一共30天,其中20天讲课,7天招生,余下三天休息。虽然没有工资,但“包食宿,并报销往返路费”。此外,招生过程中,每天会有50元钱的宣传补助。
但由于涉嫌没有营业执照私自办学,以及教室房屋租赁的纠纷,部分同学不仅没拿到承诺的报销费用和宣传补助,还不得不倒贴钱归还学生的学费。
媒体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参加的支教活动,实际上是一家今年年初才成立的商业机构“陕西尚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作的。

(来源:企业梦工厂)
据参加了“支教联盟”组织的活动的西安某高校学生介绍,受骗的有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的数百名学生。为了防止“支教老师”逃跑,部分支教点甚至会扣押学生证和身份证。
事发后,西安多所高校通过官方微博声明:该组织并非高校联合组织的支教团队,为民间自发组织,提醒学生“不要参与到这类组织中”。

西安财经学院团委发布公告
禁止学生参与”陕西爱心支教联盟“的活动
涉事的陕西省汉中市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向媒体回应称,经调查,涉事企业并没有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查处。
大学生暑假短期支教,
会不会带来另一种伤害?
很显然,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利弊问题,确实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生中间,都有比较明显的争议。
前两年一篇题为《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在微博上曾经传的很火,每年暑假这个时候都能被热炒一阵,而且每次下面都动辄能刷上千条评论。
显然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这篇文章不可能是由小学生写的,而且文章中的观点有很多明显不客观不正确之处。
但难以否认的是,参加短期支教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的目的并非完全是出于无私,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其他的考虑。

(来源:腾讯教育)
有的同学觉得支教的经历,能给自己的简历再镀层“热心公益”的金;
有的同学是因为部分学校保研/选调生/入党条件中规定这是一个加分项而参加支教的;
有的同学则是被近些年来不少高校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攒够一定量的“社会实践学分”“志愿公益时长”,否则就不给毕业证学位证逼来的。
大学生暑假支教有个绕不过去的悖论: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支教的时间都是在暑假?因为我们平时要上课要考试没时间。
但大学生要过暑假,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就不放暑假了吗?

(来源:百度)
如果是七八岁的你,正翘首企盼着暑假能好好玩玩,结果校长宣布:为了迎接来支教的大学生们,今年的暑假不放了,你会是什么心情?
我们背着背包拉着箱子说去就去了,人家学校的校长老师还得给你安排吃安排住安排洗澡安排文娱活动.......如果哪点想的不周全,还可能会被认为是“受委屈”“不重视”。
而这种短期支教活动,参加前往往并不会给学生们组织什么培训,也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告诉你在孩子面前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情不要做,更没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来源:网易教育)
而且短期支教一般来说也没法给孩子们上文化课,多是陪孩子们聊聊天做做游戏,教些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东西。效果好效果差可以说全凭自觉。
这样的支教活动,往往可能像前段时间被不少网友批判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一样,不仅没给贫困农村的孩子带来多少帮助,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伤害。
否定大学生暑期支教,
是不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
也有不少同学并不支持上面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归结于支教本身是不公平的,抹杀了众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努力。
大部分传播像《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这种文章的社会大众,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去边远农村做过支教的义工,没和这些渴望着知识,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进行过接触。

(来源:金陵晚报)
他们对于支教的印象是想当然的,非常容易被这样的营销文作者摸透心思,更加深他们的刻板观念。
这些同学往往会举出自己亲身参加支教活动的例子,认为实际上在暑假里,不只是大学生有强烈的需求去参加支教活动,当地的学生也有很旺盛的需求需要这样的项目,经常有孩子从很远的小村落慕名来参加。

(来源:金陵晚报)
中国贫困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落后程度,是那些出生在城市工作在北上广的白领们难以想象的。
有时支教同学带去的一个篮球,一条口琴,一把吉他孩子们都是头一次见,这样的项目怎么能仅仅因为一些外行人说三道四就不提倡了呢?
把支教过程中存在的小规模的问题夸大,却抹杀其积极意义,怀疑大多数支教同学的动机,是对学生们爱心的侮辱。
短期支教伪善举
长期支教真功德
这句话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答主说的,虽然有些武断,但也代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立场。
暑假短期支教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支教本身,而是因为活动时间太短,学生的重复参与度太低导致的。
大学生支教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组成一些比较稳定和紧密的队伍,每个队伍内部有领导者有分工,并且和某个受助小学保持长期的联系。
不仅仅是暑假去那么一趟,平时也和那里的学生及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对方有什么迫切的需求时也能尽量帮上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这方面,那些专门关注乡村教育的NGO组织做的明显要专业很多。
他们组织的支教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要先进行培训,而且后方有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专家的支持,你在执教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很快得到他们的解答和指导。
同学们在参与支教时也一定要牢记,你去山区不是去看景色去玩的,而是去做贡献的。
虽然我们可能在那里干不了很长时间,也不像那些公益参与时间一两年以上的长期支教志愿者那样对教育那么了解。
但你在农村呆的每一天,都请摆脱认真起来,不要把在校园里你可能早就习惯的懈怠风气带过去。

(来源:新浪教育)
即使你教不了孩子们多少知识,只要你身上的气质和精气神让一部分孩子觉得:我也得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和这位哥哥/姐姐一样考出大山去上大学,你跑这一趟就算是有意义。
学校也要了解“长期支教效果远好于短期支教”的社会公益常识,在对于支教费用的报销,以及各种评奖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
给那些有恒心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长期支教者更多的鼓励,逐渐改变目前大学生支教八九成以上都不到一个月,甚至只有一两周的情况。
支教骗局,难道学生该背锅吗?
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暑期支教骗局明明是应该追究黑支教组织者的责任,而社会舆论却把板子打在受骗的学生身上,让他们本着一颗爱心而来,结果不仅金钱上受到了损失,智商受到了侮辱,连动机都收到怀疑,真的是很冤枉。
目前关于各种义工性质的志愿支教活动,明显是处于监管的真空区域,政府部门基本管不了,学校也没精力管。
而本来应该在这种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专业支教组织,又因为严格的监管限制而无法发展壮大,规模和影响力都小得可怜。

(来源:腾讯教育)
同学们参加的这些支教活动,特别是那些跨学校和地区搞得规模比较大的,很多实际上组织者都是一些商业公司。
当然这种情况和在中国NGO注册及运营极其困难的现状有关,但确实客观上模糊了公益和商业行为之间的界限,给了那些打着公益旗号行商业之实的“伪公益”相当的可乘之机。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发生在支教的问题上,凡是在国外一般由NGO组织负责的领域里,包括关爱残疾人,对困难人群提供心理辅导,以及最近几年在大学生里很火的国外义工项目,在国内几乎都出现了发育不良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来源:百度)
现在在陕西的这起支教骗局是被媒体揭露出来了,但实际上更多的例子里,活动主办方的承诺和实际货不对板,而学生想维权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人。
而且由于踏踏实实注重长期效果的支教项目往往规模没那么大,而那些掺杂了商业利益的项目却有充足的预算来进行宣传,久而久之就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让支教离真正的公益越来越远。

陈大夫大学时并没参加过暑期的支教活动,几个暑假都全部用在第二专业的学习上了,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第一手的亲身感受。
而我小范围地问了身边的几个大学生小伙伴,发现他们在谈起这个问题时的看法也完全不同。
我对于那些有愿望去花时间去帮助农村孩子,去改变这个社会的一些东西的同学们,一向是心存敬意的。

(来源:知乎)
在支教这个问题上,积淀了学生的热情和目前行业现状的冲突,以及不同利益群体集团的诉求。
想看更多精彩大学学业生活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声(collegesay)
大学声,由全球领先的学生学业发展平台ApplySquare(申请方)出品,专门服务于海内外大学生。
这里有学业的真知灼见;有生活的点滴智慧;有情感的真挚倾诉。我们的口号是:大学声,为大学生发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