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实,但又必须高于现实。一个有情怀的教育人,应该要脚踏现实,而又心怀教育理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记得十多年前,我教中专法律专业的《逻辑学》和《行政诉讼法》,经常有学生喜欢跟我探讨一些法律规定和现实社会问题,也就是法律规定是一回事,而现实又是一回事,这开始引起我的深深思索:面对现实,我们的教育人该怎么教育学生,是屈从,还是引领?
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使我再次陷入了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反思中——
有一天,有两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宿舍打架了,被政教处叫去处理,后来班主任来了,劈头盖脸一句话:“同学之间怎么可以打架呢?啊!要打,以后毕业当了警察,想打什么人都可以。”班主任的这句话让我震惊了,现实中,确实有警察乱打人的事实存在,但老师也不应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难道不应该这样应势利导吗:同学之间怎么可以打架呢?即使以后当了警察,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便打人。
还有一个晚上,一个姓谢的学生与同学逛街,在街上看到警察在驱赶一个摆摊的小贩,态度特别的嚣张,围观者众多。这个时候小谢同学挺身而出,指责警察蛮横执法,警察一气之下,把小谢同学带回了警察局。第二天学校把该同学领回来了,政教处主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开始了对小谢的集体批判:就你多管闲事;街上那么多人,就你一个逞能;枪打出头鸟;要认清社会现实……只有我,事后偷偷把他叫到宿舍,表扬他做得很对,是一个有为青年的社会担当,是法律人的责任。
是啊,我们的教育经常会遭遇坚硬的现实,甚至被现实打得体无完肤、落花流水。
现在不是经常有人批评教育脱离现实状况吗?但教育脱离现实状况,有时不是教育的错,反倒是现实的错。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为什么诸如北京大学这类的高等学府都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理想的结果。
一切教育都是理想的教育,都是为了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教育者要多一些理想情怀,不能屈服于坚硬的现实。眼中只有现实的教育者,从事的必然是没有未来的教育,教师的职业使命是改变学生的现实生命,引领学生的未来成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其中一个就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伟大就在于教育的使命是面向未来、指向未来、创造未来的。
教育是一项充满期望的活动,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是一批会做梦的人,他们把理想照进现实,让孩子们放飞梦的翅膀,使孩子们领略更多生活中的诗意和人性的美。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说“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教师。曾有人说,不是理想主义不要来当教师。在一个极其现实功利的,信仰和理想被亵渎了的社会,教育不可能有诗意;而没有诗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因此,在教育的这篇沃土上,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高扬理想主义的风帆,给孩子的成长注入更多的“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