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大作业: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
希望大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切顺利!这两周《什么是教育》的啃读,提供了大作业思考方向如下:
🔶 第 6-10章的大作业(每两周一次)
请结合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观点,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既依存于整体又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明确教育的意义与任务,认清教育的可能性与界限,并确立真正权威在教育中的恰当位置?(1500 字以上)
🔸 作业思考内容及方向提示:
这个思考题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它要求读者综合考虑教育的整体性、意义、任务、可能性、界限以及权威等多个维度,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这个思考题也鼓励读者反思教育的边界和限制,以及如何在权威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数智时代。数智技术作为数智时代的重要驱动力,解决了知识海量存储、智能检索、快速获取的问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面临巨大冲击,课堂与教师不再是知识获取的权威来源和唯一主体,教师权威面临一系列挑战与消解,必须进行相应的反思与重构。
数智技术消解了教师的外在权威,但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不会改变。依据康德、赫尔巴特的观点,人有着野性和烈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必须接受训诫:“野性就是摆脱法则,训诫把人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开始让人感受到法则的强制性。”儿童起初并未形成真正的意志,有的是处处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并把儿童未来人格置于种种危险之中,这种烈性是必须要克服的”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规诫地位仍需适度保持。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是面对所有人的,所有的适龄儿童,所有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这是否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必须依靠团体,而团体内部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存在。无论是西方的团体格局还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无论是“有机的团结”还是“机械的团结”,在团体社会中都有着公认的道德体系[20]。数智技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但团体社会中公认的道德体系即公认的纪律规约和道德权威是必须的。“没有权威,团体生活、共同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丧失权威将导致人的贬值,以及通过残酷的暴政实行强制秩序。”[17]数智技术为学生寻求自由提供了通道,但“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专制”[17]。若一味追求数智技术带来的自由,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得历史上的分裂不断重演。
同时,雅斯贝尔斯、康德等均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认为不应把理性认识从外面灌输给孩子,而应从其内心中引出来。教育应该尽可能地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为“从自身出发学到的知识,学得最透彻,记得最牢。”这与数智时代的教育旨归相契合,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无止境地探索,从而自由地把握真理。数智时代打破了传统“知识壁垒”,使师生地位趋于平等,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改变,仍需要教师的适度引导。当学生还不能出自自我本源自己做决定时,就必须依靠他人做出决定,直到他对一般规则与系统知识有了内在的了解和追求,能自我约束与自主学习。传授知识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获取有条理事实时保持纪律。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享受技术带来的知识自由时,需要保持适度的有条理的权威,避免出现知识的谬误、零散、浅表化等问题。
教师的感召权威重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意识引领和行动引领。意识引领上要明确立德树人和追寻真理的育人理念。教育绝不是获取客观的知识、实用的本领,亦不单单是无止境的求知欲或开发更多潜能,而更多地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格塑造和素质养成,是引导学生进行无止境的探索,在其中唤醒内在潜力,从而自由地把握住真理。技术即便有“类人化”表达,亦无法进行非认知层面的交流,无法代替教师进行情感传递和价值引领,无法具有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在意识层面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自身的学识、道德、情感、榜样、素养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立德修身;而真理的获得更需要师生携手互助,真理就其本性而言是辩证的思想产物,如果人们不通过相互提问与回答不断合作,真理就不可能获得[28]。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有助于科学真理的探究。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引领意识,通过道德、情感、心灵、精神等非认知层面的交流引领学生探寻真理。
在行动引领上教师要体认技术的可为与不可为[29],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首先,要警惕““信息茧房”与“数字牢笼””,防止学生掉入算法推荐的陷阱,用技术的眼光虚化真实世界,形成信息的偏食和窄化。其次,要警惕意识形态偏见。人与技术的关系,其根本都是人与世界的关系[30]。人类发明了技术,靠技术去认识世界;技术没有情感,却隐含开发者眼中的意识形态偏向。教师要提升警惕意识和辨别能力,在实际使用中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内容有效甄别和吸收,明确技术的可为与不可为,保障人类的安全和伦理。最后,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切实践行,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师的外在权威依附于传统“强权”,并随着数智技术引发教育范式的变革,慢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知识权威面对数智技术强大的知识存量和精准投放,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感召权威被虚拟空间隔离,教师有被技术驯化的风险。在数智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更要坚定青少年引路人的角色意识,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要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积极拥抱技术,大胆使用并积极思考其中遇到的风险问题,从而助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