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要什么?
不同的人对于印度教的看待各有所一,不尽相同。对于那些几乎专门追逐享乐、心思单纯的人来说,印度教所表现的只不过是能保证健康和繁荣的一种养生术罢了;而对于那些心思复杂的人来说,它详细阐述了一种感官的美学,其指导人方式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
三大目的:
精神层面的享乐(容易获得,但也容易失去)
获得世俗的成功(拥有社会财富、名誉、权力)
从自私自利转向谋求大众福祉,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再这过程中谋求更大的成就。
印度教的教法指导人们不要回避快乐与欲望,相反要让它在有节制的前提下得到人们的追求与实现,在引导通往这条“欲望之路”之后,不会刻意的克制欲望,或者假装没有欲望,这样都达不到任何效果。人们要做的就是等到欲望离你自去。就好比孩子玩儿玩具,没有新鲜感自然没有什么吸引力。接下来我们要走向“弃绝之路”!弃绝“表示了一种对生命不仅如此的怀疑”转而去寻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可理解为“解脱”之路。但在这里仅仅只是通向解脱的开端。 宗教本身的意义,即“开始于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
2.人们正真要什么?
当人们满足于享乐、成功或服务(这些都是朝着我们想要走的方向前进的工具)所带来的一切,接踵而至的便是这一切丧失原有的魅力,便会渴望生命提供更多的东西时,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那么我们正真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存在,“没有人想要死去”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妙乐”“相对于挫折、徒劳、厌倦的感觉”
3.内在超越
人类自身充满缺陷(心理层面上“1.感官的刺激,如生理疼痛、心理疼痛、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求而不得的失落。对于失去至亲的悲伤。2.人的无知。3.局限的存在,指空间大小的存在,时间维度的存在。即生命的每一刻都在死亡”)。
4.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根据人格类型分为反省型、情绪性、行动性、实验性,对每一种人格类型,开出不同的瑜伽。瑜伽的目的是令表层的自我对其内在的神性透明,培养人的道德属性,以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修炼的习惯。
5、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知的瑜伽”为反省性倾向的精神追求者而设的,它是通过知识(直觉式的辨别力,能把知者转变成了她之所知者)而与真神合一的途径。对这类人说重在思考,知的瑜伽行者,一旦掌握要点,自我意识就会转想更深的层次,重点在于“辨识”。
过程有三:1.听圣人教诲、带领体会 2.思考、反省
知的瑜伽据说是通向神性实现最短的途径,也是最陡峭的路。它需要理性和精神作罕见的结合,因此只适合极少数人。
6.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的内心情绪中最强烈的一种,“爱的瑜伽”就是引导那些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爱超向神。与知识路相比,爱的瑜伽有无数的信奉者。爱的瑜伽所有的基本原理在基督教中都有丰富的例证。在这种瑜伽中我只需十分地爱神——不只是声称这爱,而是真的爱神,只爱神(爱别的东西是因为它与神有联系),爱神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不求回报的爱,也不是为宣泄爱的欲望)“每一步对神亲近的强化,都将削弱我们对世界的紧抓不放。”
7.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业的瑜伽”是为具有活动趋势的人而设计的。人体所有的器官肌肉骨骼都建立在为行动服务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为神的工作中,将行动托付于神(出自奉献的去工作,不在为了报酬,向万物之主交付一切,生命的枯荣再也影响不到他,这样的人不会被挫折击败。)本性的去做眼前的事。
8.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修的瑜伽”
印度教认为精神的事物能够如外在自然一样用实验来处理,用实验室的方式去追求神。(西方尊重经验主义,但在精神事物上并不信任这种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让人们像做物理实验般,来去证实一般的假设。唯一的区别在于,修的瑜伽行者,他的实验对象不是自然界的物质,而是自我本身(对心理进行实验,实验的方式是,通过规定的方式去训练心理并观察它的效应)。
9.印度教对于人的自我的分析
首先,是肉体
其次,是意识
最后,是下意识(这三种分类普遍被当今心理学研究所接受)
再次,潜藏在下意识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意识。认为那是存在本身,它具有无限、不受阻挠而永恒,一切生命和一切存在的线索都都汇聚在这里。
10.实验本身的八个步骤
一和二,道德准备,清理体内(心理)体外(身体本身)的干扰。操练人类精神的五种活动,“五中戒绝(不杀生、不妄语、不偷、不淫、不贪)与五中教规(整洁、满足、自制、勤勉、冥想)”
三、身体的训练。适当的姿势更有利于身心的修炼。
四、控制呼吸来阻止身体的干扰。
五、开启心灵之门,杜绝一切来自外在的干扰
六、独自与心灵共处。此时欲望、忏悔与自责、身体与呼吸以及感觉都已经趋于稳定且停止的状态。但即便如此此时的我们并没有取得胜利。如同对于毫无波澜的湖水来说,想让它静止,单是把小河堵住是完全不够的,还要设法让湖底下的水源都停住。
七、在第七步中,专注深化升为冥想,两者紧密结合,主体和客体完全合二为一,使得个人主题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了。
八、到达神的境界。
11.生命的阶段
四种人的性格划分了你是哪一类人,接下来我们还要清楚的知道你是处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徒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储存大量的知识,以应对接踵而来的责任。(也是习惯与性格的养成期)
第二阶段:居家期,开始于婚姻之后。这一时期的我们会将自身的经历转向外在(家庭、职业、个人所属的社区)通过婚姻和家庭带来欢乐,通过职业而来的成功、通过社区参与奉献而带来的责任与满足。对应了修行开始前的人的三大目的。前文也指出,家庭快乐、职业的成就终究会消退,乃至对于大众的服务与施舍也变得乏味不堪。接下来就是我们需要走到第三阶段的时候。(很多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生命的出走的阶段,这一阶段预示着你已经步入了真正的修行道路。返璞归真,逐渐舍弃我们该舍弃的事物。辞别家庭、家的温暖和束缚,投入到森林的孤寂中,开始自我发现的课程,迎接你的将会是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