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灌输坚持就是胜利,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思想。这种观念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大潮推进,深深影响了我们父母那代人,在他们看来做一件事情不管后果如何,坚持下去总没错。
的确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刚刚推进不久的时候,社会倡导的计划经济,一切都是靠计划来安排的,毕竟之前那些时间,每个家庭的米面油盐都是靠粮票换取的,如果一顿吃多了,接下来就可能没得吃。所以做计划确实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十分有必要。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父母那代人来说,计划的越清晰事情也正是他们认为最应该坚持的事情。
这种坚持思想很好的通过父母深深的影响了80后。大学毕业那年公务员考试依然盛行,大家认为考入公务员就能换来一份铁饭碗,就可以这样过一辈子了。
可是最近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发现,90后某某创业成功了,80后某某工作5年后还在坚守那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死工资,并且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嘴里说着想离开,心里确很难迈开通往新生活的这一步。为什么即使对于不好的事情放弃起来也是难么难?
首先一个因素是沉默成本使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事我们花的经历越多,就越容易坚持下去,就像一场不好看的电影,看了一半感觉十分无聊,但真正离场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使玩着手机也要把电影看完。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你看完了全场还是只看一半,出来后别人问你电影怎么样,你都会说:“没劲”。并无形中浪费了更多时间。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听到某某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某某行业做了多久赚了多少钱钱。以为自己按照他一样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取得不小的成就,很多时候坚持了很久就是没有什么进展。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很容易把发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安放在自己身上,确殊不知时代变了,即使你现在比他做的还出色也很难取得成功。而那些没成功的人经验你听了其实启发意义不一定比这些成功人的小,只不过失败的人不容易找到罢了。
另外最重要迈出放弃的一点就是,当我们习惯了眼前的生活以后,所有面对眼前事情采取的处理方式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因为我们知道虽然按照我们当下这样坚持下去不会取得什么成就,但至少眼前这种方式带给我们安全感。于此同时我们也会下意识的给这种保护我们自己不受变化的思想寻求更多理由,让我们来继续保持眼前这一切,也正因为此我们很多时候夸大了变动带来恐惧,把很多根本不会发生的恐惧无限放大。让眼前的仅有一丝的优越感不断蚕食我们同往成功的机会。最终造成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原来这么好的机会摆在我的眼前,但我却没有把握住。
当我们看到这些坚持的负面例子之后我们应该明白,要正确的看待放弃。
其实放弃本身就包含两种状态,一种是我们传统意识下的放弃也叫做回避性目标放弃,就是这件事不是我主动放弃的,是被逼无奈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在放弃一件事一个人的同时出现情绪低落,逃避眼前,做出很多不理性的事情,以及工作上的消极代工。那么正确放弃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有个词叫做目标脱离,形容这种主动性放弃刚刚好。我们其实都明白,如果让你刻意忘记一件事一个人其实根本不可能,因为忘记本身也是记忆的过程,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替代品,让我们记忆的目标得到转化,一旦主动转化的发生,我们也不会在拘泥于过去的事情。此时随着目标的改变,我们对待之前事情的情绪也会改变。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过去的情绪低落,具体来说也就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时候理性的认识到自己清晰低落了,而不是完全被情绪所淹没,随着认识到自己状态,内心变的平静,此时正面的情绪才会出现,随着正面状态的出现,我们从新规划目标,然后开始新的行动。
在看清了这些放弃本质的根本不同,一个人怎样提高目标脱离的能力?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长大后的三观很大程度上是儿时就形成的。曾经有人做实验统计过,如果儿时表现出独立,有安全感,生活的世界充满爱,即使家长不在时候也不会感觉寂寞害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行动导向型的人,即使他们遇到压力也会从容面对,积极乐观,不依赖外界刺激,行动上更容易实现目标脱离,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而那些童年就感到不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化,很难摆脱过去。
另外很重要一点就是摆正放弃的正确姿势。很多事情的发生,比如说某个行业由于时代的发展变的边缘化,就要及时认识到这点,依靠自己从之前行业学到的能力及时抽身出来,投入到新的行业。也正因为这样,时代其实赋予了每个人很多次成功的机会,所以在面对下一次放弃时,需要做的是主动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