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花道研习随笔----德音生活美学中级班黄艳

花道研习随笔----德音生活美学中级班黄艳

作者: 德音生活美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8:00 被阅读0次
    花道研习随笔----德音生活美学中级班黄艳

    温故

    这一周的作业老师依旧安排我们温故知新。

    老师指出我们的生命很多时候是一个惯性,做选择的时候趋乐避苦是人之常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苦乐观就驱动了我们的选择。基于苦乐观这点我查了一下资料,以下是我初步接触到的有关的苦乐观。

    首先关于苦乐观我查询到的是四圣谛的道理,且星云法师也说三法印、十二因缘、空和四圣谛都是佛教的真谛。四圣谛最早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初转法论,宣讲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道理。佛陀四圣谛的内容包括:

    第一苦谛,专讲苦的形式;

    第二集谛讲造成苦之原因是贪嗔痴;

    第三灭谛讲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

    第四道谛讲到常乐涅槃之道(戒、定、慧)。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灭是道的结果,以正道灭除了痛苦;道是灭的原因。

    苦圣谛时所列举的苦,一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色蕴是属于物质的,精神的心识,心识活动产生受、想、行,色、受、想、行和识这五者合称为五蕴。五蕴所谓积聚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相信现象界的实在性,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和痛苦。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空性是其中的关键。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并不是在否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般觉知。我们想否定的是,在最终的分析下,世界具有真正实质的现实。回到海森堡的话:原子不是东西,那么许多原子聚在一起怎么可能变成东西?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佛教所说的业报,是自力创造,而不是神力决定。人生的幸福或痛苦(果),前途的光明或黑暗,不是神赐给我们,而是决定于我们自身努力了多少(缘)。

    灭是指灭尽了贪、嗔、痴烦恼的理想境界,证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时间、空间、灭绝对待差别,而达到心物一如、表里如一、法境一体的涅槃寂静世界。

    八圣道又称八正道,意思就是到达灭谛的八种正确方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进趋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

    佛教所讲的慈悲就是解除所有痛苦的愿望,尤其是要挑战痛苦的因——无知、憎恨、欲望等。所以说这种慈悲一部分是针对受苦者,一部分是针对那个生起慈悲的心。佛教对苦的征服,实际上是以如实知见苦乐本空的实性,以智慧化苦为乐、超越苦乐。大乘还要求菩萨应不计自己苦乐,以众生的乐为乐。《华严经·十地品》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为此,菩萨不但要不畏惧度化众生的困难和艰苦,而且要主动代众生受苦,《华严经·十回向品》号召菩萨发愿“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大壑”,应于“彼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如此为众生受苦时,要“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

    菩萨如此以苦为乐,而获得解除众生苦之大乐。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师们,更提倡活得快乐。星云大师在《徒众讲习会开示》说:人间佛教提倡喜乐的人生,要在快乐中修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现世就能现证法喜安乐。一行禅师说:应想到情绪的传染性,如果自己是痛苦的,也会使别人痛苦;如果我们安祥愉快,也会使别人愉快,自己的生命会像花一样绽放,给家人、其他人以快乐安祥的濡润。一个发愿“利乐有情”、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不仅为自己,而且也应为家人、众生、社会着想,保持安乐,用自己的安乐去安乐世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花道研习随笔----德音生活美学中级班黄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r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