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怎样读书好》:你真正读好了自己这本书吗?

《怎样读书好》:你真正读好了自己这本书吗?

作者: 疯华绝代的四喜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19:13 被阅读0次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读书路径:幼时是为了建起世间之初貌,少年是为了完成个体的任务,成年是为了开启世界之眼。以前我以为到了第三步应该还有无数延展,但今天我才明白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并且在不断排列和循环。

    这个新认知要从读了胡适及诸位先生共同著作的《怎样读书好》这本书说起。从书目一眼可见其内容,是众位先生对读书给出的建议,虽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是相同的:一是读书从兴趣入手,有系统去读;二是要知读书是为己,是为做人;三是读书不可浮浅,又要有批判精神。

    以上三点已可概括《怎样读书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时我原觉这些收获并无亮眼之处,但仔细对照此前阅读过的书籍,同时我反复询问自己,才发现自己其实又回到了文初提到的这个闭环中。

    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世间初貌、个体任务、世界之眼。它们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重点。

    图片选自网络

    世间初貌

    如果你曾写过日记或某些记录,你会发现:“你只能拿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录跟自己有关的生活,来呈现你所理解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样子。”不记得是在何处看到的这句话,印象依然深刻,特别是逐年的写作越加深有体悟。

    但这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人生初始幼童虽无法开口却是有疑惑的,只因未达到发育条件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外界给予的一切,他得到的皆来自身处的环境,而这个小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间最初模样.

    拿我们从小看到的童话故事来讲,这对幼童在建立最初的世界观有深刻影响。比如格利童话的《灰姑娘》这个故事里大部分人感动的是王子和灰姑娘最后终于幸福在一起,却没看到灰姑娘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以及未来她与王子的生活琐碎这些层面上。

    而在莫泊桑《一生》中女儿刚刚结婚,伯爵对她说了一段话,“父母总是千方百计想子女隐瞒,尤其不让女儿知道。因为,女孩子应当保持心灵的纯洁,保持白璧无瑕,直到把她送入男人的怀抱为止。那个男人要为她造福,也要揭开罩在人生欢乐的奥秘上的轻纱……不过,千万记住这一点:你是完全属于你丈夫的。”

    一前一后的故事虽内容不同,但实际的内核却是相似的,关于婚姻、家庭与个人的问题。这里面要看得明白得靠个人阅历,而幼童只能看到最最表面的。

    在《怎样读书好》中蔡培源先生就指出,“因为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对于初识文字却不识其意的孩童来讲,他不懂得辨析,而是全盘接受。

    可这份“遗产”的魅力和精髓在许多成年人里都尚无法接住,何况这些幼童,所以读书的首要意义在此展现:为学做人而读书。

    用书中另一位老师的话来说: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一定要具有次例三个条件:(一)优良的品性;(二)丰富的知识;(三)应变的才能。

    面对这个答案,你是否有一瞬间的愣神呢?我便是如此,想起曾经读书时老师的传授,甚至来自父母的教导,他们一直告诉我读书识字是为了更好的将来,但对孩童来讲,未来是什么东西?可能还不如一句可以吃更多好吃的来得有用。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曾在校园里出现过的各种霸凌事件,按理来说,小孩的秉性原本是白纸,他们塑造皆来自于外界和身边人,老师和父母在要求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本性也同时需要引导和教育?

    从前有很多人激烈去讨论“人之初,性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各自理由充沛,我觉得这个议题的背后要看这个人初时所接受到的环境和对待,而之后所经历的各种境遇也是可能转变人性的,所以重新来看待读书这件事,你会发现它最大的帮助是让人在建立基础时从好的方面去看世间,同时树立起人性之光。

    这不就是我们最初所希望的吗?可是为何越到后面反而有走向歧途的趋势呢?我想是因为有人以为它是可以被替代的,可以被成绩好替代,可以被家庭好替代,可是你别忘记了,我们依然要以人的形态生存于这个世间,无论你是否养育下一代,世间初貌依然是有你的一份贡献的。

    所以这时你也就明白为何要将读书称为“人类之遗产”,因为它也许是第一个影响我们思考、言语与肢体的导师,同时人更是一本行走的“书籍”,随时可能将自身具备的学识和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拍摄来自Ekrulila

    个体任务

    在文初时归纳了《怎样读书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理来说应该是以工具类书籍去展开具体讲述,但我个人觉得书中的方法并不是最吸引人。

    比如关于读书从兴趣入手,有系统去读这一点,你可以从孙圈圈的《请停止无效努力》中找到更具体的解释和练习方法,她会告诉你兴趣的意义是甘愿为某事付出努力,以及建立系统是可以通过前人建立的已有体系去搭建。而在《怎样读书好》这书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解读是:造出自己的一个体系,主动选择,哪本书该读、不该读,哪本书先读、后读。

    比如关于要知读书是为己,是为做人这一点,你可以读《高效能阅读》《实用性阅读指南》等这类目标性作用超强的书籍,每本书的作者的目标设定都不同,你只要根据所需选取并认真按照步骤去做就行了。而在《怎样读书好》这书中自然也清楚写出了读书三目的:一为做人,二为做事,三为求进步。不过我想先生们想告诉后辈们:尽管目的本身很重要,但找到了正确的认知和行动方式更重要

    再比如读书不可浮浅,又要有批判精神这一点。怎样才能有批判能力呢?书中一位先生给的解答:先读关于普通常识的书,再把爱读的某一问题的书籍归纳起来,做一个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个答案中蕴含了多层意思:一是阅读要多,二是阅读要深,三是要有怀疑和自我思考力。这些能力的积累不是朝夕可得,所以人又要懂得“先博学而后守约”,这个本事没有具体的书籍可以介绍,它的背后也不是简单的一本书可以概括,因为它就像人的成长,要想获取,必须稳打稳扎地走好每一步。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跟个体任务有什么关系呢?放在学生时期,我们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去到好大学,在工作时期,我们提高技能是为了完成各种工作得到经济回报。当然,有些人也许一出生甚至还接触不到这些。但我认为,无论目的为何,最终行为都是在解决眼前问题,而以上所提到的三点其实只是办法之一。

    但最终所要践行的终点就是我称为的个体任务。即,依照不同生存环境去适应和改变而活着,如果可以上升一点,就是活得好一些

    在书中一位先生提到一段话: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了解;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做坐标,而加以进退夺予,于是读来读去,读的只是自己的习心成见;不仅从幼到老一无所得,并且还会以内己的习心成见去栽诬著者,栽诬前人。

    这段话里虽讲的是读书,但我看到的是人对己的要求:如实的照见自身,有机会时一定要往前走,自我的堕落或拉扯他人的行径最终只会一无所得。

    这就是我的所获。而人无论走到哪个年龄阶段亦或身处何种境地,也都逃不开那两个字,但要具备这个意识的醒悟并不容易。

    就像此刻,我发现所谓前人建立的体系其实就是先生们传授的经验,但需你从他们的字句间找到关键词,再进行构建一个整体框架,而后来人的解说就相当于给这些框架润色,方便后辈们更顺畅理解和使用。

    个体任务不是单一的存在,与之相关的是在建立世界初貌时打基础,还有接下来要讲的透过世界之眼去自我突破、自我改造。

    图片拍摄来自 Vasily Kotlyarov

    世界之眼

    大多数人类会在年老后通过之前的经验去界定正在成长的年轻人,这个现象并不是特例,你是否好奇缘由?如果可以解释的话,我想用轮回一词来说明。

    对于站在精力和脑力最旺盛时期的年轻人来讲,他们此刻最想要的是可不是听老人言,而是凭一己之力去闯出新世界。这是一份感觉个体独立于世界,无人可感同身受的困扰和喜悦。

    但说句抱歉的话,你所经历的一切在世界某处某时某人也在同样经历着,并不是生命的奇妙,而是我某天突然意识到世界其实给每个人设定了有某种前缀的角色,比如你的性格和外在因素,然后你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它设定预想中,就像无数的河流分支,就像路上的各种交通路线,所以别人会与你的经历有重合,也能有人理解你的境遇,或是不幸发生“车祸”,都是因为它的设定。

    现在的我无法明确知晓它是什么,暂时用宿命一词来叫它吧。是怎样感知到它的存在的?自然与过去的作为有关。而我的做法是什么呢?大层面来讲就是不困于世界初貌的原始地域,也不逃避个体任务。

    在《怎样读书好》中朱光潜先生曾写道,“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看到这句话时,请你再回顾本节初时说到的轮回那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经验有错,而是人的趋向大多是倒着走的,并且人大多上了年龄会有自恋情节,也就是所谓的倚老卖老,而他们的世界之眼就停留在了自以为的山峰上。

    但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用年老身躯、智慧头脑继续攀岩的人,他们总结前一轮的经验又重新投入到新一轮的循环中,之前所有的经历皆是准备和训练,而这一切的成就已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个简明有力的坐标,让后人受到极大鼓舞和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他们自身又再次开启对这道轮回的循环和排列,将基本欲望上升为对整体世界作出贡献和对人类的探索。

    你看过电影《超体》吗?主要讲的是斯丽嘉饰演的露西在体内的药物渗透到全身后,体能和智能被全面开发,她的人性面逐渐变淡,但她对时间与生命的感悟有了开阔性认知,并最终以一个闪盘的方式留存于世,同时她还告知别人“我无处不在”的一个故事。

    虽电影是虚幻的想象,但我心中有个大胆想法:整个人类世界其实就是一本待写完的书,每个人都占据了这本书的一小篇章,看似毫无关系却息息相关,因为是共著于同本书,它每一处都其实都在自我调节和暗藏伏笔来维序整本书的发展方向。

    所以,为何先生们说,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又为何说,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因为它既在被书写,也在主动布局,我们在每一环中都有设定的位置,有人要牺牲,有人要永久传世,有人却只能默默耕耘,更有人必须作恶,无论是哪一环都是在为之后的每一环做足了铺垫。

    细思极恐,却也无能为力。可我总觉得在《怎样读书好》中众位先生中其实已有觉察,他们用这种方式写下来是为了提醒读到的人,不是恐吓,而是告诫,而这也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你该尽全力对自身命运负责,即使它身处困境,你该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意识,即使无人理解。

     ——完——

    作者简介:疯华绝代的四喜,写作者,阅书写感悟,希望所写内容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读书好》:你真正读好了自己这本书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un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