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印象
李敖读书自称喜用“大卸八块法”:把书“分尸”,剪切出精华收归进细分的资料夹里以便随时取用,这才算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拆解、消化、运用”的过程。
《把时间当作朋友》,如果算上写读书笔记的重新速读,10天内我几乎读了3遍,读书笔记也做了3回,如此反复的拆解,只因其给当下的我有很多启发,并期待通过反复体悟运用在自己平时生活中。说到启发,从书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认知是,时间管理核心就是自我管理。
部分读书笔记二、核心收获
1、认清现实。
李笑来在首页就写下: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
这让我联想到稻盛和夫《思维方式》里提到的人生(事业)结果公式=思维方式X努力X热情。
其中,思维方式的数值是-100至+100,努力、热情的数值是0-100。由此可见,努力和热情最差也不过是零,但思维方式可能变成负数,公式中的结果——人生(事业)也会随之走向负面。这与李笑来的“打开心智,用正确的方法”相同。其实很多管理大师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类似的观点:想法的正确性很关键。
基于此,我们对现实认识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提到,需要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是:
速成绝无可能:要认识到我的不足是需要时间改变,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交换才是硬道理:面对不切实际的“我要什么”,不妨花时间思考“我有什么”,只能用有什么去兑换要什么;
完美永不存在:任何圣人都达不到完美,缺憾必然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谁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保持开放心态对待未知;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现状是过去的结果、未来的原因,现在有什么用什么,并且用好;
与时间做朋友:做事方式一定要对,哪怕效率不高,也是正向的进步。
2、终身学习
作者指出,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不要拒绝学习。
面临学习时,人们往往会“不知对自己有什么用”的疑惑,一部分人选择不学;一部分人选择去学。
若放入更长的时间轴去观察,当需要用到与这个技能相关时,不学的人可能会感慨“早知道当初去学就好了”,有些可能当机立断去补学,但也有会人冒出“反正现在学也来不及”的念头继续不学,后者逐渐地形成了“拒绝学习”的习惯定式。
学了的人因为发现学能致用,逐渐体会到“学了总会有用”的好处,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定式。
且看这种思维方式就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除了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是最基本的途径,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正确思考、消化。放在平时里,则要保持开放头脑,注重学习的系统性等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锤炼自学能力。
总之,多学,技不压身。
3、复利原理。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作者用了一个公式P(1+i)365,P是起步实力,i是每天进步的量,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就是指数级增长。
林肯曾说过:“男人要为自己40岁之后的长相负责。”
表情和神态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几十年的积累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不俗”,表情“从容”、神态“睿智”。如果彻底理解了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越早醒悟、越早行动越好!
心中的灯塔,摄影:大客邦邦三、学以致用
书本里还有许多点值得细细展开,但篇幅有限,只能选取几条我个人觉得非常实用的内容:
·关于面对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痛苦的情绪,会扭曲或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甚至可能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事实上,大脑有遗忘痛苦的功能,我们常说“时间是良药”,其实真正发挥“药效”的是我们的大脑。所以在痛苦情绪中时,要明白好吃好睡,大脑会自动遗忘这些痛苦。当然这仅仅是治标,要真正避免同类痛苦的发生,作者提供了2种方法:
1、面临尴尬或者造成痛苦时,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深层剖析情绪根源,思考补救方法,如何避免再犯。
这个工作不仅有效转移痛苦情绪,也在正面、积极面对问题本身。记录的目的还可以帮助自己看清问题的根源,思考的脉络以及进步的痕迹。
为此,我特地准备了一本“纠错(问题)本”,主要记录人生错题和疑惑问题,每一道题不追求一次性写完,可以是想到一点就分析一些,直至逐渐完善。
2、经常训练大脑,不要被直接反应左右这一技能。同时始终保持一种清醒认识:我们面临所有的尴尬和痛苦,多少是自己造成的。并且任何人都有指责我们的自由,不管指责内容是对还是错、是全面还是片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然处之。
另外,面对一些痛苦的事情,比如写材料、背诵等,不要当作痛苦的事情来做,因为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这些学习内容、经验积累遗忘。所以,不妨换个角度,找寻乐趣,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如果前进是必须的,唯有独立才能赢得尊重·如何有效沟通
要实现有效沟通首先要学会倾听。我们常常在倾听时思绪飘忽,凭借自己理解重新拼凑信息,自以为掌握了信息的全部,粗鲁地打断对方。学会倾听要克制“过早质疑”,控制自己的脑力,专注处理信息的“回顾”(对方讲了什么和隐含的内容)与“预期”(对方接下来想要表达什么以及真实意图),捕捉更多“听不到”的信息。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让对方尽可能的释放所有信息。
有效沟通重要环节是复述反馈,为避免产生误解,在对方倾诉到一定阶段、谈到重要信息和判断的时候,要随时确认,多用“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等句式来进行复述。
有效沟通还需遵守“理性讨论”这一基本原则。因为讨论和争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旦发现自己或对方背离了“理性讨论”,开始进入“争论、争吵”,应当及时停止对话。
事实上,我们讨论的焦点基于事实,为了得出相对认同的结论。尽管交流可能从“看法”开始,但最终目的是通过“看法”,萃取“事实”,把彼此看法和理解中不可靠因素过滤掉。理性讨论的精神应当是,抱着开放的态度并且随时保持“破我执”的觉悟。
此外,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总而言之,说的话要“符合自己身份”。“话说出了之后有没有人听”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自我评估标准。要通过努力、积累成为能够说更多话的人,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话语权”。而这种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
·人际关系的真相
在具体应用中,再补充谈谈与他人相处的问题,对应书中是“人脉”章节。
作者说: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他就可能变成索取方,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逐渐地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当然也有持续下去的情形,与其说由于另一方珍视友谊,还不如说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次交换。
虽然这番话,听起来很残酷,但仔细想想所谓的“哥俩好”的关系确实如此。人际关系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交换”关系,若要拥有人脉圈,首先要“积累自身价值”。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
既然认可了交换的关系,那么下一步就要面对可能被人求助的情形。在能量确实不够时,要学习量力而行: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按照前文说到的“积累”原理,人脉的实质也是积累的过程,不是积累多少朋友,而是积累自身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坦然面对的就是“量力而行”这一课题,并且相信,一旦自己磨砺到一定程度,人脉自然而然会来。
因此关于人脉问题的核心智慧是,集中精力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还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能量,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同时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身独立赢得尊重。
完
IMLIN小枝
2019年8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