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上校有一句经典的台词:“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里面揭示了一个矛盾: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但因为阻力我们并没有如此,或者说,我们总是没有动力和勇气去践行自己的理性决定。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践行理性决定所带来的内心和外界的阻力往往远小于放弃理性后所带来的内心悔恨和外界的后果,为什么还要重复犯错?
我认为这是由知道和理解的区别造成的。何谓知道?未经过实践而只进行概念的识别和理想推理。何谓理解?实践后对概念的调参和内化。举上一段例子说明,之所以没有选择践行理性决定,是因为高估了畏难情绪的影响。允许情绪存在,尝试践行一次自己的理性决定,经验会降低下一次抉择时候畏难情绪在理性决定中权重,多次实践后,就足以克服内心阻力。此时便达到理解,即对各种内心外界的阻力有了更符合实际的评估。
老师PPT中所举费曼的例子,同样也是在叙述这样一个道理。即便能够运用多种语言指代一种鸟,也只是“知道”了这个鸟的名相。而用多种例子来实验,才能真正“理解”惯性是什么。
《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世尊一日坐次,见二人舁猪过,乃问:‘这个是什么?’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世尊曰:‘也须问过。’”“猪”这个文字用于指代这种动物,在尝试“理解”这种动物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名相来方便学习理解。但当真正掌握猪的种种习性后,“猪”这个称谓便不再重要。比如,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可能一个称其为“猪”,一个称其为“pig”,但对于“这种动物需要睡眠”上他们是始终没有冲突的。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五台山论道中有一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修者便是“知道”,知道“律”是正确的,但是“心”里有障碍,因此需要“以行制性”。久而久之,内心真正“理解”了,便可以顺从内心去“施行”。
因此,知道和实践的多次迭代后便是理解。也可看出,当内心困苦时,实践是唯一的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