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68年老家房屋折旧建新的回忆

1968年老家房屋折旧建新的回忆

作者: 老顾闲聊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22:18 被阅读0次

    1968年,我父母对我祖父继承下来的老旧房子进行了折旧建新,花去近3500元人民币。这些钱,对于我父母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当时社会普遍收入水平不高,这确实不是一笔小的数目。

    据我父亲说,这些一部分是将上海市区内的房产卖给了房管所所得,其他的都是勤俭治家节省下来的。我知道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的月薪是80多元,每月保证我家日常开支要给我老妈使用外,其余都是由我父亲管理。当然每月给我老妈开支的这部分,我母亲仍有一部分要放进银行的。

    当时由我祖父继承下来的老旧房子分东西共6间,坐北朝南,其中西侧3间为我们起居和日常生活的场所,内堂安排为三间互通的房间,都是用松木铺设的木地板。外堂为泥地。其中这三间内堂的东侧为我父母房间,西侧为我祖母房间,中间是我们的房间,每间都是隔断。应该说,在当时周边民宅中,有铺设木地板的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所以说,这个家在我祖父以及前辈们的打理下还算不错。

    从东侧第一间起,第一、第二间的外堂为柴草堆放和杂物存放间,第一、第二间和内堂安排为猪羊圈。第三间的内堂为羊圈,外堂为厨房间。从布局上看,西侧三间房子明亮整齐,外堂为迎宾送客的地方;东侧三间房子较暗,为一家的辅助用房,以自家人进出为主。

    房子的后外墙下有一排水沟,雨水充沛时,房顶上流下的雨水汇集到这条沟内,然后再流入北面的这条名叫“顾家浜”内,然后西向流入名叫曹家洋的塘河里。

    房子坐北朝南。我家这个区域与邻居们的有所不同,邻居家四周地上都是不长草的泥地,而我家却是生长着同一种草,一片绿色,十分茂盛。一到天气暖和了,我家的大人们总是要做两件事,一件是除草,要把地面的草都除了,防止蛇和其他虫类躲在草丛里伤人。另一件事就是要提醒小孩不要随便进入草地长势特别好的区域,那个地方可能隐藏着会伤人的小动物。

    我父亲从上海回来探亲休假,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前屋后的无序生长的草除干净。他休假大概有20多天,在他返回上海前,地面上确实干干净净,但用不了多久,地上的草又开始茂盛了。

    房子的东侧外墙外,是一片桑树地。海宁有养蚕的风俗,蚕宝宝是要食用桑叶的,所以到处可见桑树成片分布。这片桑树地再和往东,就是一块田地,南北向,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种植绿麻的时候。

    老房子的西侧种植了一片树林,树大自然成林,夏天就成了大家纳凉的好地方。两颗树之间拉一根绳子就可以把东西搭在上面靠自然风吹干。再往西边一走,就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据说,这条河历史很长的。这条小河的北侧有一条沟,直接通向“顾家浜”。我们小时候经常跟着比我们大几岁的哥哥们在这条小沟内抓鱼,乐趣无穷。

    我家这老旧房子是因为常年失修,房顶上的瓦片有的开始老化分解,漏雨漏水是老问题,同时墙体不是砖料的,所以整个房子到了折旧建新的状态。

    要建什么样的房子,当时我父母两人的意见有较大不同。我父亲常年在上海工作,上海的超前思维和眼光在他身上有所体现。所以我父亲认为应当建成两层的小洋房,全部用水泥和砖结构,这样的房子才能更加坚固、实用又好看,还不占更多的土地。而我母亲的意见却不同,她长期在乡下生活,更多的是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和观念,她认为,新建房子不容易,要和邻居们房子在外形上趋于相同,符合本地房子外形的传统审美习惯,要不然两个儿子今后相亲成家都会因此成问题。最后我父母两人的意见得到了折中处理,即地面以下部分或宅基部分按照两层小洋房的要求做,地面以上部分按照当时当地周边房子的外形建。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施工,房子终于建成了。这对我父母来说,是一生的重大事件,说其重大,有几个方面的意思在其中,一是投入巨大,用现在的话说,那叫重点工程项目。二是影响巨大,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会影响小孩们成家立业的项目。三是意义重大,用现在的话说,当时我家属于条件较好的,新建房子是第一家,具有展示能力、树立样板的项目。所以,我父母为新建房屋高度重视,始终把建好放在首位。正是由于当时用料讲究、工艺讲究,到了2005年杭州到上海乍浦(简称杭浦)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我家房子拆除时,大家都说这房子质量好拆除了有点可惜。

    新建成的房子共分7间,分两处并列安排,其中一处为人居用房,安排在西侧,共5间;另一处为猪羊圈和堆放杂物用房,安排在东侧,共2小间。左右两排房屋间隔近2米,自然构成了一个“弄堂”。这个地方可是夏季纳凉的好地方,因为弄堂是南北向的,所以夏天的东南风因左右房屋阻挡此处风力特别的大。小时候一到了夏天,我们把吃晚饭的桌椅搬到弄堂内,比现在的电风扇感觉还要舒适些。

    小时候,我期待着在人居的五间房屋中会再有局部的地板铺设,但最后没有看到一块木地板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生活水平标准下降了还是当时的材料采购有问题?1968年正处文革高峰时期,物资紧张是常态,你要去采购一些建筑材料所遇到的问题,不仅是资金问题,更多的是材料供应你能不能采购得到的问题。我家没有铺设木地板也没现浇成水泥地都是因为原材料紧张而导致的。我父亲说,等以后有了钱、有了材料时,我们再对现在没有完全施工完的部位再进行施工,但由于我们晚辈都离开了这个地方,没有了再居住在这套房屋的可能,“有了钱和有了材料再施工”这句承诺,到了2005年拆除时也没有机会兑现。

    2005年拆除这年房屋时,心情很沉重。沉重之因,一是这处房屋,是我父母一生中值得纪念的遗产,是他们俩劳作的成果,是让我们晚辈见房如见他们的参照物。二是这处房屋,是我们童年到青年最重要阶段的历史参照物,看到这所旧房,自然触景生情,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与父母、祖母和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的一幕幕历史场景。

    今天是清明节,又想家了。想到了已过的祖母、想到了已过了父母,想到了在上海的弟弟和海宁的姐姐,他们都是我的亲人;还想到了老家已经不见影子的房屋,这些已成历史,今天只是借着清明时节,复述一下我曾经拥有和参与编写过的这段历史。

    愿已过的人天堂安息,愿活着的人身体健康,愿所有的生灵安康吉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68年老家房屋折旧建新的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xe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