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心愿。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未牙牙学语之前,就让孩子学游泳,孩子读书之后,更是周末忙着上各种补课班。这些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家长们可以规划出来的。
有人考上了名牌大学,从此前途一片光明,有人大学毕业后却坠入深渊。杨国中属于后者。
他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建筑工程,在种花公司工作过,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去深圳打拼。在深圳的第三天,他的钱包被偷了。去公司面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他一直没有回家,在广东各地流浪了13年。白天捡废品,晚上睡桥洞。让爱回家的志愿者让这段故事浮出水面。他以帮杨国中办身份证为由,问出他的姓名和地址,联系到他老家的派出所和村委,最后联系上了他的亲人。
这是一段悲喜交集的故事。主人公杨国中的经历让人感到惋惜。36岁的他流浪了十多年。和他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差不多都已经结婚生子,在事业上不说是有所成就,也算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他浪费了这十多年的光阴,错失了多少的机会。他的经历是很独特,他也能够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写小说,让大家看到他这些年的经历,但是流逝的时光是永远回不来的。人生有几个这样的13年呢?父母又等得了几个这样的13年?
从杨国中的成长来看,他后来的流浪经历,或许他的性格有关。作为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肩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大学毕业后,没有干成一番事业,或许他心底是怅然若失的。而他的性格又是腼腆内向的。没有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又丢了身份证,想必那时的他,信心受挫,选择不回家办身份证,在外漂泊。这一念之差,竟然让他流浪了十三年。
“面子”问题真的这么重要吗?如果他回到家乡补办了身份证,那后来的他还会找不到工作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工作有很多,就看个人的选择、工作的品质以及和工作的匹配程度等等。生活无法交换,选择就要付出代价。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记得之前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面子是中国人的一个特色吧,外国人翻译的时候都需要特别地斟酌一番。究竟什么是“面子”呢?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人对待外界评价的重视,在某种程度,它意味着人的尊严。很多人把“面子”看得很重。我也曾这样。高考结束之后,由于成绩不佳,谢师宴、同学聚会,我都一概敬而远之。“十二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高考对我来说,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复读无路,心有不甘。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释怀了。毕竟人要活在当下。
“面子”,其实更多的是在某个情境下,他人对自我的一个看法,它会影响到我们的状态。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在于他放下“面子”,建立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提出来的。它意味着人可以理性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外界。
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而那些挫折,在浩瀚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不过是一粒尘埃。只是处在那个情境下的个体,可能把挫折用放大镜来看,那么挫折就是一个偌大的世界。如果十年后,再回首,就会发现所谓“挫折、痛苦”,不过是个人主观情绪赋予了它一定的色彩。作家冰心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我们的人生并没有既定的轨迹。名校毕业,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更开阔的视野,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多。但并不代表着“前程似锦”。所谓“成功”与“失败”都是个人定义的。真正的强者,是能够直面痛苦和问题。“从错误中学习就是前进的一部分,那就是塑造者的进步过程。”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如是说。
世俗的眼光,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他们怎样评价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我们自己才是我们人生的主理人。建立自我认同,活出自己不设限的精彩人生。
注释: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