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一个承载着无数祝福的节日,将在今晚的暮色中华丽退场。
每次写有关过年的文章时,或者看到过年的文章,大多是老生常谈,创新的很少。也难怪,一个传承着华夏文化的春节,在历史上也是改了又改,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赋予的精神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留下的是追忆和文字中无处不在的祝福与美好。
早一些的过年手记不说,单单说从民国到现在,因为我的知识面只能支撑这个阶段的认识。民国我们过年其实是过得元旦,那时中国进入新纪元,一切都向世界看齐,不论服饰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以孙中山为领导建立的中华民国,废除了农历春节,号召百姓过阳历年的新年。因为百姓们还是怀念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过新历年的新举措也就不了了之。
也就是说,不论哪朝那代,人们的dna里还是有对传统节日的原始热爱的印迹。只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骨子里还是非常重视传统节日,但是抛弃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老习俗,只是传承了表面,内涵早变了。其实究其原因,人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代一代的变化差距也很大,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以及人的价值也在变化等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传统节日的传统。
春节没有了鞭炮传递热闹的声音,只是偶尔在乡村的上空寂寞的发出声响;春节缺少了拜年时的嘘寒问暖,一种民族文化的归属在现代化的高科技面前显得尴尬而黯淡;春节少了该有的喜庆,有没有发现,腊月的兴奋与期待在一个又一个的春节里,被消磨得越来越弱,直至很多人都觉得过年和 平常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现在的过年,却是解放了妇女们。记忆中的过年虽然人们欢天喜地,而谁又看到妇女们为了新年所做的所有工作,以及无休止的辛劳。所以现在看到很多文章,写到过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写母亲。描述母亲如何辛苦,母亲如何操劳,母亲疲惫的背影.......这一个个不同的母亲做着相同的事情。在怀念过年的同时对母亲的赞美,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敬意。怎么讲呢,那个年代妇女们的写照吧,那一代妇女们的朴实吧。
现代人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肩上,感受和体会与当初当然不同,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对幸福的认同也越来越高,所以显得年越来越难。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心里也是充满了矛盾。一边是喜欢传统节日,一边埋怨感受不到年的气氛和快乐。
怎么可能一样呢?
甚至有人发声取消春节,简单粗暴,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宣战。而大多数人中国人还是喜欢传统节日,只是大家总是在怀念,总是在咂摸曾经的快乐。
要我说,春节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民间节日,它不只是全家团圆的没好日子,更是万物更新的重要时节,更是期待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所以应该继续传承,并从内涵上多赋予新时代的一些成份,古今结合,多有趣呀!
反正在指导孩子们写文章时,孩子们没有深刻的体会,不由得担忧未来的世界,年会变成什么?现在的我们还能体会或者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曾经的幸福,那么以后的孩子呢?他们离那个世界太遥远了,我们如何给他们一个传统的dna呢?
是不是想得太多,我能做到的尽量让自己和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不只是作品中那个模糊的春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