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来到郑州学习参加培训,今天有幸听了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指向实践——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的抉择》,受益匪浅。
会后,回到宿舍,我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仔细研读,认真批注,恍然大悟——教授之所以能在大会上侃侃而谈,是因为人家早把课标读透了。
吴教授主要讲了语文的实践性,结合新课标,我摘录笔记如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和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它的内容组织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那么,问题来了:
1.是不是所有的单元都能按照“大单元”来进行设计?课文还要不要分析?怎么分析?
2.6个学习任务群应怎样嵌入大单元?学段的不同,学生水平的不同,视野的不同,怎么做到因材施教?一人一案?
3.如果日常教学可以把大单元设计成设计7-10课时,逐步进行验证落实,那么,优质课公开课怎么呈现?展示一个片段,又能达到几分效果?
4.学业评价的困难。虽说新标准反复提出评价方法的改变,但是落实者寥寥无几。毕竟,校领导看的是成绩,家长关注的也是成绩。怎么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上级领导”什么时候能够改变考试方向?
5.大单元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老师更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把握全局,从整体上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多才多艺,视野开阔,还要有语文的专业性,体现学习的渐进性。所谓的大单元,不好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普通教师跟教育专家的区别,恐怕就在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