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巴金写的一本著名代表作,小说不是很多,内容情节也比较简洁,写的是一位将近中年的作者回到故乡时,在路上偶遇一位从小学就一直一起读书的好友姚国栋,在好友的热情好客下,邀请“我”一定要去他家住下。
住进的院子就叫“憩园”。之后,姚国栋的第二个妻子万昭华、儿子小虎也相继登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闯入憩园的杨家小孩,并从姚国栋、杨三爷、杨家小孩口中渐渐知道了杨家的历史渊源。故事由此展开序幕。我认为这有两条脉络,一条是“我”对杨家人的感情,一条是“我”对万昭华的同情。一方面写了“我”在憩园中,通过管家仆人以及自己的亲眼所见中,以旁观者的眼光,看清了姚国栋对儿子的纵然,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典型的形象,就是赵家老太太,是一个溺爱孩子,敌视继母的老人形象,小虎在赵家的恶习熏陶下,变得愈来愈纨绔,侧面也表露出“我”对于万昭华的同情。小说中一个好笑的布局就是姚国栋这个人物形象,他认为这个社会,只要有钱,那就是万能的,他默许小虎跟着赵家不争气的年轻一辈,也就是看重了赵家的钱,认为无非是钱可以摆平的事情,就不是什么事。直到“我”忍不住替万昭华犀利的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姚国栋才开始有点苗头要管教孩子,最后还是被赵家老太给搅浑了,结果因为赵家的疏忽,造成了小虎的死亡。
另一条线,就是“憩园”原来的主人杨家人的故事。如果光看小说,可能会感觉作者对于杨三爷太过宽恕,其实不然。在《家》中就可以看出,巴金所写的人物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尽管有一些艺术加工,但是有其原型在,没错《憩园》中的杨家的遭遇和巴金一位亲戚有相似的地方,然而小说中的杨三爷最后还是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进行了悔过。虽然巴金笔下对于杨家大少爷的描写有点冷血,但是现实中,巴金是默认大少爷的做法,对于一个抛妻弃子,变卖家产,最后沦落街头的杨三爷来说,是不值得原谅的,只有善良天真的寒儿不停的找寻着父亲。
《憩园》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为背景,通过对憩园豪宅的精细叙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对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间的巨大腐蚀。表达了人对自身命运无力的主宰或者说不想主宰自己的一种状态。姚国栋,这位读过大学,留过洋,当过教授、做过官的大地主后代,原本还有一番所谓的人生理想,但住入憩园之后,他看起来很忙,其实不过泡茶馆、看戏、应酬,原本有能力主宰自己,但是他放弃了这些追求,在安逸中打发着人生。万昭华,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有爱她的丈夫,也有衣食无忧的少奶奶身份,但是她被“囚禁”在憩园这个地方,没有了维新的现代思想,她内心充满空虚,对生活感到百般无奈,忧虑、纤柔。
在小说结束的尾记中,巴金说他碰到过一个人,那人说,他感谢父亲的财产已经败光,他不得不忧患未来,所以早早的学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不至于像他的一位亲戚,四五十岁的年龄,失去了家产之后,茫然面对社会。
对于我来说,既没有家财供我挥霍,平凡的家庭,读着奢侈的三本学校,四年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对于我来说,有着三重的困惑:一曰贫穷,二曰空虚,三曰没有未来。平凡的我当然也代表着大部分的青年的困惑,要钱没钱,不知道自己的追求,也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急躁、焦虑、不安也正是我目前的感受,虽然有着两手准备,但还是不安,不安和不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