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简书电影
《摔跤吧!爸爸》致大学生

《摔跤吧!爸爸》致大学生

作者: 笨金属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15:33 被阅读126次

    哟,大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

    三局两胜——赢

    对于男生来说,是以主力身份加入校队挥洒汗水,还是创造宅寝四年的记录;是挽着不同的女孩沐浴春风,还是揉着眼昼夜奋战通关所有美式大作;是拿到奖学金考研圆梦985,还是要在被频频点名欣赏老师的蹙眉;是广交好友语妙思捷,还是作为冷场王者口齿不清;是清爽有为地将最宝贵的四年最大化利用,还是未老先衰浑浑噩噩?

    女生呢,是否大同小异?如若不同,那又是怎样的呢?我没有过即使一片刻的作为女性的体验,因此对这问题难以展开诠释。若是几世纪前,看本《红楼梦》便可寻到答案。古有石头记识,今有女权意识觉醒。

    近年来,西方的女权思想在国内掀起热潮,把男权一词丢到不知何处去后,顺利取得“人权”下的两个席位,一席是自然就有的“女性”,清新自然,坐得舒坦;另一座沾染着“男性”恶臭气息,便是把它的旧主人扔下塔尔塔洛斯与野兽相伴,也不能去其味。如此一来,上帝怕要对他造出的小人儿感到疑惑了:你们到底是男是女?

    其实,是男是女,都是自然的造物,哪里重要呢?梦想是人人都可以揣在胸口的无价之宝,跟性别有什么关系呢,不必自轻但也得慎防骄躁。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所言: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认可自己,充实自己,放大自己,让自己拥有填满梦想的能力,亲手完成它。见证这个过程,是生而为人的我们拥有的最大幸运。

    《摔跤吧!爸爸》的电影改编自印度昔日的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培养其四个女儿成为世界冠军运动员的真实事迹。父亲年轻时没能取得资格登上世界舞台,为祖国夺取荣耀,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偏偏湿婆故意作弄,他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冠军梦似乎到了埋灭的边角。巧合之下,他发现女儿们的身体素质棒得不像话,十分适合摔跤,便亲自布置场地手把手培育她们。力排众议,忍尽讽刺,漠视羞辱,父女从邦走向全国,继续前进,站在了世界之巅,圆了梦。看似略套路,熟悉的鸡汤味儿,但真的很动人。

    先说缺点:第一,类型片太严重,对于“看个爽”的初级观众而言,观感远不如同档期的《银河护卫队2》;第二,喜剧成分穿插其中稍显突兀,影响主题的升华;第三,“反派”塑造单薄,人物脸谱化严重。不过,对“有心人”而言,鸡蛋里挑骨头——在这样的电影中找些无伤大雅的毛病放大——和把《肖申克的救赎》贬成刚刚回本的庸作如出一辙。

    首先就电影本身的剧情推动来看:最初父亲给女儿规划人生,女儿反抗罢练却被父亲当众羞辱,女儿们理解父亲苦心并爱上摔跤,在邦级比赛中突破体重限制一路过关,也轻松地拿下了全国冠军。之后,大女儿由于见识了更广的世界对原先的信念产生动摇,在国际大赛中屡战屡败,与家人的关系也闹得十分僵硬。在光芒即将消去的时刻,妹妹劝说下她和父亲冰释前嫌,克服了来自教练和印度官方的阻碍后打破首轮出局的魔障,高歌猛进突入决赛,并以奇迹般的“五分”实现6比5大逆转,在哨声响起的刹那杀死了比赛。最后父女喜极而泣,被作为英雄受到了所有印度人民的礼待。电影结束。

    接着看细节,出彩之处。这么套路的片子,亮点在哪儿?在主题——梦想。圆梦是让每个人都会为之肃然起敬的神圣主题,在影视领域的许多经典都有着这样简单的主题:94年的上帝之作《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美丽心灵》、《当幸福来敲门》、《百万美元宝贝》和《死亡诗社》都是这般励志佳作,为国人熟知的日剧《龙樱》以及前年的《垫底辣妹》,对于高考的记忆还未被身体遗忘的我们更是不可抵御的强力鸡血。毫无疑问,这个主题是和空气和水一样永远为我们人类必须的精神支撑。难道会有人因为每天都是同样浓度的空气愤而了断么?

    五点的奔跑

    那么仅靠主题就取得印度票房冠军的本片,是否只是契机之下乘上了一艘好船呢?显然不是。除去印度电影惯有的歌舞风格外,本片的配乐令人惊喜不小——随着两个小女孩挥洒着汗水奋力跑步,充满当地风情的音乐《坏蛋老爸》响起,童趣的声音嚷出女童“老爸啊,你这么严格,我们真的很受伤”的不满,稚嫩的感情显然承担不来父亲的摔跤梦,因而曲调欢快轻松之余,借歌词暗示着单方面的强加欲望注定会遭到反抗;主题曲《DANGAL》则更佳,开头便略带压抑的一段音乐预示了比赛的艰难和严肃,传达出圆梦的希望微如针芒。接着以雄浑沉厚的男声配合摔跤这项运动展现出了激烈与挑战,背景的和声一方面让眼下的氛围越加凝重,一方面则预示着胜利后的欢舞气息。让观众能在充满印度风情的乐曲中双重享受着代入剧中角色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情节的推动。因此,全片固然有着删减后尚存140分钟的长度,却让人十分舒适,愉悦中度过两个多小时丝毫不觉时间的流失。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组镜头来自大女儿与父亲关系破裂后离家的场景,女儿坐在车上渐行渐远,镜头先是在略带落寞的女儿脸上驻留,然后拉远至父亲远远注视的身影上,模糊到清晰,依旧挺拔的身姿却露出了老态,肚子上的赘肉和白发这一刻如此醒目,连同不舍的目光一起暴露在女儿背后,接着镜头再次拉回大女儿脸上,这时她心里或许依旧充满着对父亲对妹妹的不满与嫌恶,怀着回到充满娱乐气息的大城市的快乐心理的她丝毫不顾背后模糊的家人……离别与回归的情绪对比,新旧技术交替,年轻与年老的矛盾,镜头诠释得简易而深刻。

    电影的主要背景环境一是贫穷的小镇,一是摔跤的平台,尽量少地把时间浪费在毫无必要的场景中。也因此,场景色彩的运用不得不引人注目:在贫穷的乡下,简易摔跤场周围灿黄的麦地,女儿土气的衬衫,父亲始终白色的衣服,床垫搭成的简陋摔跤垫,深暗的居住小屋,阴沉脏乱的市场,纷飞的黄沙;在发达的城市中,鲜亮的衣服,色彩缤纷的娱乐生活,方便快捷的科技产品。前者贫穷落后,后者发达先进,但对应呈现出的却截然不同,在乡下女儿实现了自我突破;在城市里变得不思进取畏畏缩缩,在乡下女儿在约束中坚定如一,在城市里变得茫然无措始终动摇;在乡下她拥有关切自己的家人伙伴,在城市里只有利益竞争者和冷漠的表面朋友……

    小镇的父亲和女儿 缤纷的城市

    说过了这些零零碎碎的电影内容,就到了电影的本质宣扬部分。前面说过,这部电影主题是梦想,展现的是圆梦的过程,因而会让唤出许多老人身体中早已为现实世界磨灭的锐意,会让许多尚在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喜极而泣,让不少尚对梦想畏怯动摇的少年人看到曙光。就笔者本人的观影体验而言,半决赛时大女儿吉塔顽固防守并绝境取胜时的庆祝让我轻松送出了眼泪,决赛的取胜虽然意料之中但还是不由自主地代入了自己,为吉塔鼓掌,也为能在未来圆梦的自己鼓掌。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女性的梦想追求应当是什么?如果答案是女权,那么女权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不,不应只是女权而已,只是为取得女权而活着的人生未免太单薄。生而为人,不必像太宰那样一句“我很抱歉”来轻松翻过页去。女性的梦想,应当超越性别的限制,像人那样去制定目标,而不局限于女人的自我束缚中。

    女儿的奖牌

    电影《摔跤吧!爸爸》秉承的正是这样的理念。父亲虽然一开始有着“只有男孩才能完成梦想”的错误信念,但在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后立刻明白过来:“冠军谁都可以拿”。男孩可以拿冠军,女孩也可以为国家赢得荣耀。随后,父亲将女儿当成儿子一样严格训练,尽量大的发挥她们的才能。即使是在两个女儿不断找茬时他也只是看在眼里,女儿们和侄子在训练时间出去参加婚礼欢歌轻舞时他的巴掌也是落在了侄子的脸上,女儿们饱受白眼嘲讽的同时他也背上了疯子的骂名,与女儿一起面对着非议。女儿因训练得浑身酸痛使得晚上无法安眠,他夜间偷偷为女儿按摩;女儿增强体质需要增加营养,他丢下脸皮去低价索要;女儿参赛,他与反对的主办方险些大打出手;女儿的第一次比赛失败,他上前安慰;女儿的梦想搁浅,他远赴远邦亲自助跑;女儿面临开除危机,他抛开尊严乞求官员原谅;最后,女儿为他赢得了英联邦冠军,他为女儿的圆梦送上祝词,为她戴上金牌。“你是我的骄傲!”

    可笑的是,“女权主义者”再次抓住机会大肆炒作,坚持宣称影片中父亲“不女权”,认为女儿只是父亲单方面利用来满足自己的冠军梦的工具……真是讽刺啊,只是看到了开头十几分钟的镜头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这样的话来表现自己的“聪明”。

    该电影于去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印度上映,由于原片长达169分钟影响拍片量,国内五月五日上映的是140分钟的删减版。照国内惯例,该片的完整版已经网络上流通了至少三个月。其中有两个镜头毫不意外地被“女权者”选择性过滤了,一个是父亲对女儿的人生关切,“得到冠军后,我的女儿会挑选丈夫”,另一个是当女儿的赛事训练与自己的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工作。就是在没被删的镜头中,父亲将自己的过去封存,把女儿的荣誉摆满墙壁是一处;父亲为女儿求情时,摆出的相簿里女儿的每次比赛获得的荣誉纪念都被完好地保存着是一处;父亲最后接过女儿的金牌,毫不留恋地将之为女儿戴上,送出“你是我的骄傲”是一处。“他们”看不见父亲为女儿设定战术时的专注,看不见女儿对摔跤运动的热爱,看不见所有人都在欢呼庆祝时发自肺腑的光荣与欢乐,而是以不可示人的目的扭曲着价值观并试图将之宣扬于众。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相关文化背景。电影里乡下地区是印度西北地区哈里亚纳邦的希萨尔区比瓦尼县,该邦内99%人口信仰的是印度教。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家是北印度地区的游牧民族贾特人,辛格似乎又表明了其锡克身份,女儿报名参赛时“库玛里”也表明了其锡克人姓氏特征,同时这也解释了比赛主办方登记人仅凭名字就意识到参赛选手为女性的现象。父亲马哈维亚却没有显示出锡克教徒的包头巾特征,锡克人也不吃清真食物,不会做出低价买鸡的行为;“辛格”在印度语中有“雄狮”之意,意味着其刹帝利的种姓,然而按常规女儿名字中应该也有的“辛格”事实上却没有。如此一来,似乎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身份设定就出了错误。不过,事实上这是当地遗留自历史的一些麻烦问题。贾特人曾在十六世纪的莫卧儿帝国时期得到认可取得刹帝利身份,然而随着马拉特王国兴起,贾特人自身内部动荡。贾特人信封印度教,却又接受并将自己反对的种姓制度引入锡克教。后在英属印度时期,贾特人和锡克教徒双重身份的人将锡克教种姓化,使得贾特人有锡克教的特征。也就是说,父亲马哈维亚的姓名是当地普遍的历史遗留结果。此外,该地区的封建父权制度遗留深久,重男轻女的思想毒瘤至今仍在作祟,使得许多父母将女性胎儿打掉,直接造成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印度第1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0至6岁儿童男女比例为1000比914,要知道十年前这个比例就已经是1000比927了,女童占比随着时代的发展竟然不升反降。更为直观的数据是,在过去的30多年内,约有1200万女孩被人工流产——还有数目近百万的女婴在被误生下后为父母亲手扼杀。不仅如此,当地混乱的治安直接导致了许多家暴行为,惨无人道的轮流性侵案件屡见不鲜。骚乱暴动,歧视女性,经济落后,这就是哈里亚纳邦。

    由此可见,本部电影不仅根本不是不“女权”,而是出于非常理性又热切女权意识来拍制上映,取得印度票房榜首的同时宣扬了“男孩女孩都能拿冠军”的思想,让这部电影的分量再添几分。

    电影里,那个被父母无情抛弃的玩伴苦着脸向大女儿二女儿哭诉“我倒是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爸爸,至少,他是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子女在对待”。连饭都吃不上的父亲为了让女儿长身体吃鸡肉,与落后封建的妻子起了争执。他之所以要圆梦,哪里是偏执狂般地迷恋一个冠军身份。他为的是女儿能够取得让人铭记的第一人,作为千千万万出生以来就注定与锅碗瓢盆打一辈子交道的印度女性代表享受这份独特的殊荣——而他,一个自己都甘愿臣服衰老态势的老父,能做的从坐在场边为女儿加油指导,到默默一个人暗自加油,最后微笑着送给女儿自己的全部祝福“你是我的骄傲”。他能为女儿做的只剩下这点,此后,他就只能坐在家中电视机前,像千千万万普通观众那样握拳叫好,挺着腰挣扎着跳起来庆祝。渐渐地,连挪动也变得艰难痛苦。最后,望着三个成长为世界冠军的女儿含笑而终。

    梦想呵,多么美好。我们会为这样一部电影鼓掌,除了是对遥远的土地上这样一家子的祝福,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打气加油。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在全世界面前宣告着自己梦想的实现。梦的终点,花绽歌扬的源头,父亲笑着为女儿戴上金牌。梦想从未如此空灵,被口中呼出的热气鼓起,飞向头顶——那阳光亲吻着的额头上——飘飘羽落……

    这就是电影本身的全部。在下愚钝,只看到了这些,遗漏不少尚请谅解。

    附上两则花絮:

    论演员的专业素养:该片男主角,父亲的扮演者阿米尔·汗为饰演好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的角色,先完成了19岁的戏份,后短期增肥28公斤,演好了中年角色后他又用五个月时间疯狂健身减肥增肌,练习摔跤技巧,减掉25公斤练出八块腹肌。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用硅胶充肉,或一开始就按递增的顺序饰演角色时,这位演员十分敬业地称“硅胶没有真实感”,“如果先拍年轻的部分,然后让我增肥,电影拍完时我是个胖子,我将没有动力去减肥”。据媒体报道,片中的父亲和两个女儿在乡下摔跤的戏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和肌腱受伤,打着止痛针坚持完成了拍摄。

    该电影在印度上映时,出于片长考虑,电影院将其分为上下两部。中场也就是电影里父亲送女儿去国家体育局的一刻。由于动辄三小时的片长,停放电影,中场休息以供人买零食和方便,这也算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摔跤吧!爸爸》致大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drxxtx.html